偏偏身邊的教化嬤嬤還教導她這些東西都是要親自繡的。繡你妹啊!繡的頸椎病都要犯了,也不知道成個屁婚怎麼需要那麼多東西!

什麼什麼都要繡上花,連月事帶都要繡上花。真是服了,如果不是嬤嬤要檢查,那玩意兒誰看啊?!

還有好多東西,衣裳鞋襪。祝家不是說人口簡單嘛,怎麼新婦過門需要送那麼多雙鞋子啊?

還好雲墜和穀雨能幫著一把,偷偷的把夫家人鞋子都做了,留了鞋麵給她來繡,不然得累死。

教化嬤嬤還口口聲聲說,新婚當日兩邊來客都要看新娘子喜服上的刺繡,判斷新婦品行如何。還說到了夫家,夫家人首先要看的是新娘陪嫁上針線活,看新娘在娘家的教養。

黃之桐才不信她的鬼話,憑繡活能看出品行和教養?指使清明偷偷出了府去找趙西漫,要她想辦法給自己解決這個難題。趙西漫得知後,求了母親。

田夫人隻得在趙西漫的嫁妝裏挑了一些送給她,又找了個和黃之桐針法差不多的繡娘,留在家中幫她繡著,繡好成品由清明偷偷過來取走。

離婚期不遠,趙西漫便不再參加任何宴席了,但田夫人不會讓她無休止的做自己的嫁妝,隻是整日拘在府裏學習這個,練習那個,很是枯燥無趣。

這一日趙家人要去戒律寺為剛出生的侄兒祈福,趙西漫便纏著母親帶上黃之桐一起。

本是自家人出行,田夫人經不住女兒的癡纏,又心疼黃之桐在國公府的處境,遂點頭答應了。

接到趙家的帖子,黃之桐像接到放假通知一樣開心,雖然她對長齋禮佛不感興趣,但能出去散散心便好。況且,去戒律寺她還要尋找上次丟掉的書冊。

戒律寺裏,趙家人正在虔誠的做法事祈福,黃之桐不過佛像前麵磕了幾個頭便出了大殿。

她找到負責接待香客的師父,並沒有人見到她上次遺留在寺中的書冊。

為此清明很是自責,卻還是忿忿道:“掉在寺裏的東西,撿著的香客怎麼能占為己有呢。”

穀雨還是不相信:“難不成丟在路上了?”

“不會的,我記得清清楚楚的。”清明反駁:“那日我們姑娘坐在亭子裏看書,七姑娘偏巴巴的跑來瞧姑娘在做什麼,姑娘便把書冊遞到我手裏,同她說了幾句話,後來嬤嬤來請,大夫人要訓話,咱們便一起進了偏院。回頭我就找不著那本書冊了。”

黃之桐安慰道:“算了吧,見到父親我跟他好好賠罪,以後我不把他的書冊帶出來了。下次你也小心一些。”

清明到她身邊快三年了,已經十六歲,性格活潑爽朗,聰明伶俐,就是做事有些毛手毛腳的,有了細心穀雨的提醒,現在已經好多了,但丟三落四的習慣還是沒有改好。

初夏的天氣任性的讓人毫無征兆,明明晴朗的天空忽然就陰雲密布,沒一會兒就下起雨來。

戒律寺在半山腰,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真要下起雨來,下山並不是容易的事兒。

趙家隻得安排小廝回去通報,今晚他們就宿在寺裏,明兒天好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