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夜晚,星漢燦爛。天上一輪明月,不是中秋,勝似中秋。在縣一中這個貧困縣的最高學府裏,寒窗苦讀的學生們沒有坐在教室裏瘋狂地刷題,而是在灰塵滿地的操場上揮汗如雨。
這是本縣最高學府——縣一中,學生三千名,教職工四五百人,卻苦操場久矣。天幹則枯黃的灰塵隨風飛揚,天雨則泥濘難走,遇到陰雨連綿的日子,久坐桌前的同學們一個個腰酸背痛,好想到操場上走動幾圈啊,不消說,那一周的體育課隻能用來上自習了,真是鬱悶呢。
這年,校黨委班子在多次向縣教委申請無果後,做了一個決定:自己動手,鋪就一個漂亮的操場。沒有錢,師生們集體捐款,多則兩塊,少則兩毛,都算為學校出了一份力。沒有人力,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小夥子正是全身有力沒處使的年紀,搞幾次勤工儉學,這勞力問題也解決了。不會測量,沒關係,數學老師批改完作業,都到操場上去,測量,施工;物化老師都到操場上監工去;文科老師不但負責吟詩作對,還要寫出幾篇氣吞山河的錦繡文章來歌頌這一偉大壯舉。玉樹臨風的語文老師在校報上寫道:我們一高,遇到問題沒有等靠要,也沒有把問題上交給領導,而是想方設法自己解決問題,譜寫了一首昂揚奮進的歌曲。
萬事俱備,說幹就幹。一個班七十名學生,四五個人一個小組,有人用筐子抬,有人用麻袋扛,還有人從家裏拉來架子車,把操場這邊的泥土運到200米外的另一邊。各個班主任去校方領了任務。每個小組的組長又從班主任那裏領來了任務,剩下的就是挽起褲管,擼起袖子,酣暢淋漓地幹吧。早幹完,早回教室學習。
農村姑娘莊思月有幸和勤勞能幹的徐佩雲分在一個小組,另外三個男生來自縣城,莊思月目測劉偉麻杆一樣的大長腿,肯定不會幹農活,不由得心裏叫苦;李強強個子矮小,是個油嘴滑舌的滑稽演員;還有一個身材敦實的朱一凡,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果然,朱一凡把姐姐用來賣水果的車子偷偷拉過來,還帶了鐵鍬、筐子和扁擔,看來這個城裏娃不但會學習,還會勞動呢。
朱一凡身穿灰藍色家常衣服,一看就是哥哥們穿剩下的,他躬身拉著架子車,脖子上掛一條灰色的毛巾,跟個小號農民似的。在勞動開始之前,他作為勞動小組長,向同學們發表了簡短的演說:
同學們,咱們小組的任務大約有八車子就拉完了,咱們拉完2車歇十分鍾,十分鍾內,我們輪流講故事,說笑話,唱歌也行,我們勞動和休息兼顧,可行?
五個人異口同聲都說好。
那就甩開胳膊開幹吧!
莊思月負責抓住車轅,徐佩雲和三個男生負責鏟土裝土,不到五分鍾,劉偉已經瘦臉通紅,額頭上冒了細細一層汗。莊思月微笑著走過來:劉偉同學,你幫我控製一下車轅,我來裝土吧,我是農村人,我會裝,還會鏟。
劉偉不好意思地和她換了工。現在剩下兩女兩男,賣力地鏟土。
土裝滿了車子,朱一凡駕著車轅,兩個男生左右推,一個女生後邊推,一個女生原地照看工具,很快,兩車土已經運完。
下麵開始講故事了。大家思來想去不知道講什麼最適合,正在扭捏的時候,朱一凡朗聲道:我們第一個話題就講紅色故事吧,這是學霸劉偉最擅長的。我們鼓掌讓劉偉先講。
劉偉站起來:好吧,今天我拋磚引玉,就講一個羅瑞卿的故事吧。大家微笑著聽著,緊接著李強強講了賀龍元帥的故事,莊思月講了彭德懷的少年故事,徐佩雲講了朱德的故事,最後,朱一凡講了鄧小平的三起三落。
莊思月欽佩地問:“你們講的故事我怎麼沒聽過呢?”
朱一凡笑著說:“這是劉偉的父親訂的《紅色博覽》上麵的逸聞趣事,都是曆史課本上不會出現的,你可以用來佐證曆史書,它非常有趣,有點像野史。”
聽著朱一凡帶著磁性的聲音,莊思月希望他能多講一會兒。
在接下來的勞動中,朱一凡撅著屁股又鏟又撞,莊思月和徐佩雲心疼他過於賣力,不由得加快了鏟土的速度。劉偉和李強強一邊鏟土一邊聊天,莊思月知道他們不習慣幹體力活,盡量自己多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