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在修建運河時,嬴淵說要興辦官學。
可以,畢竟朝廷緊緊腰包,再加上有各大世族的鼎力相助,是能夠完成的。
決定要收複夷州時,事關家國榮辱,民族興衰,自然也要大力支持。
哪怕因此讓國庫見底,也在所不惜。
好不容易夷州收複了,當百官以為,朝廷可以喘口氣的時候。
陛下卻執意要攻打倭國。
此舉也是英明之舉。
畢竟,一旦將倭國打垮,那麼至少能為沿海一帶,打出百年和平。
所以,百官便上下一心,努力將朝廷的機製運轉,試圖能夠不影響前線將士們的熱血拚殺。
可是!
倭國那邊的戰役還未結束。
如今卻又要將科舉製頒布。
如此一來,那些世家豈能如願?
近些年來,他們為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就是希望讓朝廷看到他們歸順的態度。
可是現在呢?
朝廷不念世家的舊情,在朝廷不堪重負的情況下,還執意這麼做...
這豈不是要引起天下大亂?
雖為明智之舉,但放到當下,明顯不合時宜。
嬴淵聽到蔡京的話以後,心中更為來勁兒。
你們越是反對這件事情,就代表,這事確實是能夠給朝廷帶來影響。
既然如此,就肯定不能聽從他們的意見。
想到這裏,嬴淵脫口而出道:“朕知道你的意思,更明白你的苦衷。
可是你有難處,群臣有難處,朝廷有難處,但是朕也有難處!
科舉製是朕擬定的國策,即使有千難萬險,朕也會與爾等一同克服。”
話音剛落。
這些掌握著國家中樞權力的三品大臣們,便開始交頭接耳。
他們彼此言談的聲音很輕,但是嬴淵依舊能夠聽到。
總結起來,就是他們認為,一旦將科舉製過早的頒布下去,隻怕會引起全國各地世家的反感。
他們若是趁機聯合起來使壞,朝廷便會陷入被動當中。
畢竟,倭國那邊,還有秦軍六十萬甲士。
一旦本國境內爆發不可收拾的動亂,尤其是在缺少兵源鎮壓的情況下,那可真就是一場空前劫難。
世家完全有這個力量。
因為他們掌握著大秦的經濟命脈。
同時,他們也會有很多種可以扼製朝廷的手段。
既然他們都這樣說了,那必須要將科舉製頒發下去啊!
要是因此而亡了國,讓大秦可以改朝換代,自己的最終夢想,不就完成了嗎?
去哪找那麼好的事情啊!
吏部尚書李林甫作揖道:“陛下,如今國朝正值用人之際。臣讚同陛下做法,即日起頒布科舉製。”
話剛說完,便遭到不少大臣的口誅筆伐。
一時間,整座宣政殿,就像是老大媽在菜市場砍價然後與商販吵了起來,引來不少人圍觀一樣。
倒是身為魏王與兵部尚書的曹操還有左相秦檜,沒有開口。
其餘大臣,都紛紛表達出了自己的意見。
有讚同的,有不讚同的。
總的來說,還是不讚同現在就將科舉製頒布的大臣,占絕大多數。
他們越吵,搞得朝廷越是烏煙瘴氣,嬴淵便越開心。
他甚至還擔心他們,由於自己在這裏的緣故,而不能放開了吵,於是便離開此間。
留下了百官在這裏幹瞪眼。
嬴淵心想,自己這一走,他們怕是得幹仗嗎?
然而就當群臣看到他離開宣政殿後,突然集體陷入了沉默。
身為百官之首的蔡京環視眾人,冷哼道:“此乃宣政殿,陛下處理朝政所在之地,豈是你等撒潑罵街的地方?”
秦檜附和道:“諸位也是飽讀詩書之人,怎可當著陛下的麵兒,去做那等粗鄙之事?如今惹惱了陛下,你們開心了?”
監察禦史郭開道:“蔡相、秦相,您二位剛才也聽到了,李大人讚同陛下盡快頒布科舉製一事。
可是,如今國朝內外的情況就是如此,對倭戰役結束後,還要防止其他國家趁機兵犯。
如今,哪還有精力在搞什麼科舉製?”
郭開這個人,怎麼說呢,有點兒小聰明。
不然也不能將當前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
他最大的本事,是坑自己人。
如今,他關心的,是科舉製頒布下去之後帶來的後果嗎?
不!
他關心的是,一旦頒布科舉製,背後支持他自己,給他錢財的那些財閥們,會不會動怒。
然後一怒之下,就斷了自己的經濟來源。
所以這事,他肯定是要反對。
但是,他還不敢觸及嬴淵的眉頭。
所以隻能等他走了以後,再站出來犬吠。
朝中大臣們,誰不知郭開的性子?
聽他這麼大義凜然的一說,不少人都暗中翻起了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