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傾舉國之兵攻伐燕國的消息,很快就傳到列國當中。

包括就連夏朝在內,各國都在密切關注著秦燕兩國的局勢。

楚國,太安城。

皇宮。

楚帝羋勝、項超、吳起、黃歇以及文武百官。

此刻,正在議論,是否要攻打秦國或是燕國一事:

“秦國出動一百五十萬大軍,燕國派出的兵馬,隻怕不會低於這個數。”

“此戰之激烈程度,將遠超當年三國大戰之時。”

“我楚國想要回歸此前巔峰狀態,這是一個機會!”

“沒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隻要我楚國趁機攻伐其中一國,定有所獲!”

“...”

所謂的三國戰役,其實就是指晉楚伐秦之戰。

雖然後來齊國也有參與,但那個時候,畢竟是這場浩大戰役的收尾期了。

此戰過後,楚國失去了遼闊的版圖,自然也就失去了可以爭霸天下的基礎。

這對楚人來說,就是一根深深紮進心窩裏的刺。

他們無時無刻不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回歸到以前的巔峰。

現在機會就把握在麵前,當然使他們無比激動。

這時,已經被封為霸侯的項羽,盛氣淩人道:

“本侯認為,待秦國與燕國大戰之際,秦國內部定然空虛,這時,趁機攻入秦國腹地,正合時宜!”

話音剛落,黃歇便冷笑道:“霸侯還是太年輕了,你以為,秦國目前的總兵力,隻有一百五十萬?”

當前,楚國舉全國之兵,不過六十萬。

還要負責駐守各個要塞城關。

而秦國除了五大營一百八十萬的軍隊之外,還有各地守城士卒。

零零總總加起來,至少是有兩百萬左右的兵力。

楚國攻秦,最多能派五十萬大軍。

而且,秦國還有一個附屬國——武國。

所以,黃歇認為,此刻攻秦,頂多是能打下來一些土地。

但事後,還要遭遇秦國的瘋狂報複,得不償失。

當前,大楚的國策,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悶頭發展。

項羽不屑道:“丞相大人是不是被秦國打怕了?更何況,究竟攻不攻秦,你我說了不算,陛下說了才算!”

由於黃歇在朝中的勢力太大。

導致其一家獨大。

所以,羋勝就想到了一個法子,那就是提高項家的實力。

經過重重困難,他終於封給項羽一個霸侯的爵位。

但是,他根本就不知道,項羽的野心,要比黃歇還大。

最起碼,黃歇是想當一位權臣,但項羽,是想當‘王’。

黃歇皺眉道:“那日函穀關前,霸侯與秦帝一戰,差點身死,莫不是忘了?”

聞言,項羽頓時握緊雙拳。

黃歇又道:“本相說這些話,並非是輕視霸侯,而是,你身為秦帝的對手,就應該知道,秦帝從不做無把握之事!”

他言外之意是說,秦帝既然已經選擇攻燕,就一定想好了後路,嚴防周邊各國趁機來犯。

聽到黃歇話,項羽沉默了。

這位一向自詡無敵的霸王,隻有在麵對嬴淵的時候,才會產生一種深深地無力感。

“此時伐秦,並不合時宜。”

隨著黃歇的話再一次落下。

朝中便沒了別樣聲音。

然而,項羽似心存不甘。

這一幕,被一旁的吳起,看在了眼裏。

“丞相大人,所言極是!”

出乎意料的是,能與項氏一族分庭抗禮的吳起,此刻竟然讚同起黃歇所言。

朝中三勢力,黃歇最大。

項氏與吳起一同,才勉強與黃歇掰掰手腕。

畢竟,廟堂之上,是文官的主戰場。

....

齊國。

皇宮裏。

姬發、薑子牙、姬旦等人也在討論秦伐燕之事。

先是薑子牙開口道:“從秦國出動的兵力以及將領陣容來看,燕國怕是要舉全國之兵應對了。”

姬旦附和道:“秦燕之戰,如果不出預料的話,將是近百年來,列國中爆發衝突最強烈的一戰!”

姬發下意識有些驚訝,“百年來前所未有之戰?”

姬旦點了點頭。

薑子牙開口道:“眼下,對我齊國來說,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趁機攻楚,擴大自身實力。”

“第二條,坐山觀虎鬥,看秦國或是燕國,最終誰會勝利,然後去攻打失敗的一方。”

“而第二條計策,也是我們齊國最拿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