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西夏皇帝李乾順終於帶著他的禦圍內六班直趕到了夏州前線,看著已經在夏州附近集結起來的數萬西夏軍和同樣人數的宋軍。
李乾順的心,不由得提了起來,雖然這不是他第一次上戰場,可是這種生死攸關的大戰,卻不是常經曆的。
與此同時,遠在萬裏之外的趙桓,也不由得捏起了一把汗,12萬宋軍若是處理不當,恐怕會全軍覆沒,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完全是因為西夏隱藏了實力,導致之前宋軍對西夏軍事力量的的預估出現了嚴重的失誤。
現在西夏能打的就有步兵:步跋子,騎兵:鐵鷂子軍和皇帝直屬親衛軍禦圍內六班直,這些精銳加起來已經超過萬餘人。
所以也會讓趙桓有這樣的感覺,畢竟以前宋軍打仗,大多都是依靠人數優勢,即便現在作戰能力,單兵素質,武器裝備都有所提高,可是沒了人數的優勢的壓製,心裏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於是思慮過三,趙桓還是決定讓嶽飛再領三萬人出征,也算是一張底牌。
用不到更好,要是用到了,起碼比沒有好。就這樣旌旗蔽空的三萬宋軍出發了,或許這就是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差距,大國一句話就可以出動數十萬兵馬進行滅國之戰。
如果不夠,還能隨時增派人馬,而反觀像西夏這樣的小國,人就這麼多,能用的兵也就這麼多,多一個人他都拿不出來。
就這樣,一時之間,整個西夏戰場,竟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雙方誰都沒有輕舉妄動,畢竟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於是雙方開始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西夏守軍利用這段時間加固了夏州城的城防,而宋軍則是檢修了所有的攻城器械,不光如此,他們還會時不時的有一些輕微的試探,可是不管怎麼說,雙方都沒有直接爆發大規模衝突。
按照姚古的安排,他的作戰計劃是等到五路大軍全部集結以後,以自己的部隊和第四路種彥崇的部隊組成主力,六萬人正麵進攻,其他的如吳玠的第二路和韓世忠的第三路為輔攻,從防守薄弱的夏州城其他城牆進攻,如果能夠攻進城裏,一舉多得,直接將所有西夏軍全部殲滅,也不是不可能。
剩下的第一路李孝忠所部,則用來留作緊急預備隊,哪裏出現了不可控的情況?他們就要去哪裏?
這樣的安排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問題,姚古的想法就是要把西夏的主力逼到夏州決戰,讓他們跑也跑不了,最後一戰定乾坤。
不過事實也和他預料的一樣,李乾順接管軍隊後也準備在這裏和宋軍決一死戰,之所以選擇在這裏,也是有他自己的打算。
一方麵他不想讓興慶府受戰火波及,讓宋軍長驅直入,另一方麵就是他也想借助夏州的城防,來一個以逸待勞。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都這樣,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父親,咱們的各路軍隊都已經到了,我看差不多了。”姚平仲湊到姚古身邊發表著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