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酸辣粉(1 / 1)

火腿腸和午餐肉宣告成功!連卿分別拿了些送去楊家,剩下的還放在井裏隔水保鮮。

這些東西都沒有防腐劑,放井裏也保存不了幾天,得盡快吃掉。晚上,連卿打算做手擀麵。

手擀麵當然還是宋臨風做,連卿準備配菜。

火腿腸切丁,午餐肉切條,大蔥留蔥白,小蔥取蔥葉。

午餐肉條放油裏炸,炸至卷曲酥脆。然後小火炸蔥油,先把香料放油裏炸出香味,把香料撈出,下蔥白,炸黃撈出後再炸蔥葉,蔥葉一樣炸到微黃撈出,一碗蔥香濃鬱的蔥油就炸好了。

用炸午餐肉的油,煎幾個雞蛋,雞蛋兩麵煎,稍微煎老一些,放入火腿丁煸炒,炒到表麵發焦,加開水煮開,就可以下麵條了。

麵條煮熟,放鹽、少許醬油,放幾棵菠菜,斷生就出鍋,再夾上兩筷子炸到酥脆的午餐肉條。

想吃辣的加辣椒油,想吃蔥香味的放蔥油,香腸和午餐肉獨特的香味,是從來沒吃過的香!

子奕在蘇子彥幾次眼神威脅下才忍住了沒有吸出唏哩呼嚕的聲音。

“姐姐,這個肉叫什麼啊?”

“叫竹筒肉。”

“為什麼要用竹筒裝?”

“有個詩人說過‘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又不瘦,就吃竹筒肉。’”

蘇子彥看了連卿一眼,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什麼詩人說的,沒聽說過。這姑娘,還會做打油詩!吃個肉都能扯出歪理,上升到人生價值!真有意思!

子奕則一臉讚同地點點頭:“嗯嗯!說得對極了!”

連卿笑著摸摸他的頭,蘇軾說的,真是說到吃貨心坎裏了。

這幾天,宋家便變著花樣地吃火腿腸,宋臨風走的時候還給他裝了幾根,連卿的小吃店還沒開業,便憑著幾根火腿腸先在衙門裏打開了市場。

連卿想下次再做的時候多放澱粉少放肉,澱粉腸炸出來才對味兒!而且掌握了這個方法,還可以做雞肉腸、魚肉腸……感謝網絡!感謝那些勤於鑽研的美食博主!感謝前世的自己是個吃貨!

火腿腸實驗成功,下一步便準備實驗酸辣粉。

紅薯,楊家地窖裏就有很多,便宜得很。連卿買了一車紅薯讓楊承禮拉到院子裏來,整理了一下做紅薯粉的方法,便開始製作紅薯粉。

紅薯清洗幹淨,刮掉外皮,切成小塊。連卿從村裏石匠家買了個大石臼,把紅薯塊放進去,搗紅薯的工作被蘇子彥主動攬了過去。

蘇子彥搗紅薯的時候用了些內力,效率便大大提高,連卿切紅薯的速度差點趕不上他搗紅薯的速度。

搗好的紅薯泥放進大盆裏,加水攪打,攪勻後便用紗布過濾,重複攪打、過濾個三四次,水變清,就說明澱粉所剩無幾了。

連卿把擠幹的紅薯泥倒進院牆外的土地裏,讓宋行謹拿鋤頭翻一翻,這樣先漚著,明年這塊地就會肥的很,可以用來種菜了。

擠出來的澱粉水放盆裏靜置沉澱半天,把表麵的水倒掉,再加水攪勻,繼續沉澱,如此重複三四次,水變清就可以了。盆底的澱粉雪白細膩。

把澱粉撈出來放竹篦上晾幹,北方的春末夏初,太陽大風又熱,幹熱幹熱的,一兩天就可以晾幹。

雖然連卿這次做的東西看起來白花花的,聞起來也沒什麼味道,但是子奕相信,最後的成品絕對能香人一個跟頭!因此,小子奕拿著紙筆,跟在連卿身後兢兢業業地記錄著。

不知不覺,連卿記錄的美食做法,已經厚厚一摞了。有時候連卿自己翻看著,會想,如果哪天自己死了或者又意外穿越回去了,自己這本小冊子,也可以在這裏流傳千古!

晾幹的紅薯粉,用小布袋裝起來,放在幹燥陰涼的地方保存,取一小盆出來,用水化開,用細竹篩過濾一下,粉會更細膩。

化開的粉糊,可以一層疊一層地蒸熟,用特製的刨子刨成細條。但是連卿沒有這樣的工具,所以還是選擇更簡單的做法——水煮。

鍋裏燒水,用大漏勺把粉糊漏到水裏,煮成粉條。連卿力氣小,用力不均,煮出來的粉條總是斷掉,便隻好喚了蘇子彥來幫忙。

還是習武之人會掌控力度,下出來的粉條粗細均勻,連綿不斷。

晾澱粉的兩天裏,連卿雇隔壁的二毛和小柱子去山上砍了些竹子,在院子裏搭成架子。煮好的粉條,留出一小盆,其餘的都掛到架子上晾曬。

子奕看著晶瑩剔透的粉條,忍不住拿了一根吸溜進嘴裏,口感倒是很不錯,滑溜溜的,可是怎麼沒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