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有兩膀子力氣,再熟悉蜀山的路,這活計便能幹下去。

元虎自14歲起開始在蜀山腳下討生活,如今已經超過4年了。

回首往事,四年如一日,風裏來雨裏去,除了掙了點飯錢,自身竟沒有一絲長進。

元虎早就想過離開,但城市的戶籍政策和學曆門檻讓他在繁華的城市裏寸步難行。

於是和往常一樣,元虎提著扁擔等著生意上門。

這時,老趙背著行囊,拄著拐杖來到了山腳下。

他一眼便相中了元虎。

和其他挑夫相比,元虎更年輕,也更魁梧,少年老成的他不苟言笑,自有一番成熟的風采。

老趙行囊不多,但給的錢卻不少。

所以元虎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單生意,並從老趙手中接過了他的行囊。

將行囊放進籮筐內,扁擔挑起來,元虎肩上一沉,但仍舊臉紅脖子粗地挑了起來。

老趙去除了身上的負重,腳步顯得極為輕快,三下五除二已經往上走了一百多米。

元虎步履沉重地跟在後麵,待他趕上原地等他的老趙時,已經渾身汗透,氣喘籲籲了。

驚訝地看著老趙,元虎心想:這老頭還真有力氣。

老趙笑吟吟地問:“怎麼了,挑不動了?”

元虎想了想道:“挑得動。”

扁擔還是那根扁擔,籮筐還是那對籮筐。

元虎從籮筐底下抽出了幾根打磨得鋥光發亮的木棍和圓球來,分別在肩頭、扁擔和前後籮筐上拚接安裝了上去。

老趙饒有興致地看著元虎,眼神中有一絲驚訝。

組裝完他的工具後,元虎費力挑起籮筐,籮筐開始前後搖擺起來。

元虎再次邁開步子,這次他好像沒那麼費力了。

元虎走在前,老趙跟在後麵。

隨著山路坡度變化,元虎一直微調著工具上圓球的位置。

就這樣一路挑行,兩個小時後,二人到達了蜀山半路的藏劍台。

藏劍台是蜀山路上最適合修整的地方,巨大的平台足以容納數千人。

到了藏劍台,元虎道:“先生,可以休息一下了嗎?”

老趙道:“可以,對了,喊我老趙就行。”

“好的。”

元虎小心翼翼地放下行李,揉了揉酸痛的肩膀,毫無形象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老趙饒有興致地盯著他問:“你剛才在扁擔上安裝的器件,是自己做的?”

元虎道:“是我做的,不過,不太好用。”

他撓了撓頭發:“和我預期的效果相差很多,不過我沒有文化,隻能做到這種程度了。”

老趙又問:“你的設計思路是怎樣的?”

元虎道:“我在蜀山腳下當挑夫,已經四年多了,隨著挑擔子的經驗越來越多,我發現挑夫的很多力氣都被浪費掉了。”

“所以,你是想將被浪費掉的力氣都利用起來?”

老趙的眼睛亮了起來,好像有璀璨群星在其中閃爍。

元虎很驚訝,以往他挑東西,也用過這些器具,但從來沒人猜測到自己的設計思路。

這位老先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