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史的零星記載說,周昌長子伯邑考到朝歌之後,被商紂王處死且做成了肉醬。周昌在忍痛吃掉了兒子的肉之後,才獲得釋放(皇甫謐《帝王世紀》)。這確實顯得過於荒唐,似乎隻能流於野史。但有了今天殷墟的考古發現和甲骨文獻,我們才知道,這種行為對於商人再也正常不過。
以往數十年裏,周人一直在向商朝提供羌人俘虜。對於這些人在朝歌的命運,周人可能有一些模糊的了解,卻不會有太具體的觀感,因為西部並沒有商人的人牲祭祀場。隻有在老周昌和兒子們相繼到達朝歌之後,才親眼目睹了那些經自己之手送給商人的俘虜的下場。
按照甲骨文記載,商人用活人獻祭的方法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是“卯”祭,這個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內髒之後、對半剖開懸掛的形狀,如同今天屠宰流水線上懸掛的豬羊。事實上,羌人俘虜也確實常和牛、羊一起被殺死“卯”祭。【圖版,甲骨文“卯羌及牛”】
其他獻祭方式包括奉獻人牲的內髒、鮮血、頭顱。加工人牲方法有燒烤、滾湯燉爛、風幹成臘肉等等,都有專門的甲骨文字。這都是加工食物的方法,因為他們就是奉獻給神靈的飲食。按照習俗,神明享用祭品時也施加了祝福,所以典禮結束之後,獻祭者將分享祭品。
這自然會得出一個驚悚的推論:商人,特別是上層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但這並非隻有考古證據。曆史文獻中除了伯邑考被做成肉醬;另一位對紂王有異心的小國君“鬼侯”也被做成了肉幹,分賜給其他邦君為食。
按商人觀念,異族的酋長、貴人是最高級的人牲,他們給這種酋長叫“方伯”,再多的普通人牲也抵不上一位方伯。周昌或者他的繼承人,正是商人眼裏的一位“羌方伯”。
但這次被“用”的為什麼是伯邑考,而不是他的弟弟武王發、周公旦,或者惹出這場風波的老周昌自己?
在猶太《舊約》裏的上古時代,上帝最喜歡接受長子作為祭禮。商人未必有這種禮俗,但他們確實喜歡用青壯年男子或兒童獻祭,極少用老年人(對某些特定的神則用青年女子)。而且,商人習慣用占卜選擇祭品,他們應當對伯邑考、周發、周旦等兄弟進行了認真考察和占算,來確定誰最適合做成肉醬。畢竟,用來祭祀的牛、羊事先也要認真檢查,看它們的毛色、肥瘦,以及有沒有疤痕、暗病,這種記載在《春秋》中屢見不鮮。老周昌的兒子們如何經曆過這一關,他們的感受如何?旁人將永遠無法得知。
無論如何,老周昌重獲自由。而且,他和兒子們還有了意外收獲。
首先,商紂王對他們的悔過非常滿意,尤其是周昌吃下自己兒子肉的表現。這大概象征了他衷心歸化於商人文明世界的姿態。紂王授予周昌“西伯”身份,讓他代表商朝管理更大範圍的西方事務。
還有,在這次朝歌之旅中,周昌父子獲得了麵對麵觀察商人高層的機會。除了那些足以讓人瘋狂的血腥祭祀,他們還發現,商朝遠不是他們在西陲時想象的“天邑商”——如同仙界般懸浮在天空的神聖都市。這裏雖然富麗堂皇,但所有的人,從商紂王到他的兄弟子女親人,都和周人一樣普通,沒有任何神聖之處。
最關鍵的是,商人世界並非一個團結的整體。和任何一位族長、首領一樣(甚至更加嚴重),紂王身邊充斥著心懷不滿的兄弟和宗族成員,他的兒子們為爭奪繼承權明爭暗鬥。閎夭、散宜生等向周人暗送秋波的商朝臣子,應當是在這時和周昌父子們建立聯係的。周武王滅商之後扶植的傀儡、商紂之子武庚,此時肯定也對周人進行了試探拉攏,更不用說商紂那些早已心懷不滿的叔伯兄弟們,比如稍後被處死的比幹。在這些人看來,周族人和他們那些西方親屬羌人部族,也許是可以利用的潛在力量。如果商紂王一意孤行、不尊重這些貴族的利益,就有必要聯絡異族,裏應外合發動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