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是遲早的事,王揚會一件件的做,迅速,幹脆的做。
而當一切完成後,一個堅不可摧的帝國就會在舊石器時代誕生!
眼下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他們要求的是什麼?獲得更多的物資!
看了看張三驅趕者等人,王揚慢慢的寫了出來。
“我覺得,每個月應該發給他們一定量的物品,由他們自由支配。”
“啪嗒!”瓷碗掉到泥地上,被鬆軟的泥土接下,沒有破碎。
接著就是一陣陣“啪嗒”的聲音,張三驅趕者他們聽到這個消息的那一刹那,全都呆若木雞。
骨學家第一個反應過來,瞪大了眼睛:“怎麼能給每個人物資呢?這絕對不行!”
“沒錯,一切都是部落的!不能給他們。”
“他們吃飽喝足已經夠了,也有衣服穿,還有房子住,條件這麼好,絕對不能再給他們多餘的東西了,憑什麼啊!都是我們一起努力發展出來的,憑什麼讓他們這麼享受?”
他們的反應可想而知,這直接與他們的觀念相衝突!
而且王揚還在書籍中夾雜了那麼多大公無私,一切為了部落的口號,“腦子”都快洗成功了,怎麼現在又改變了?
“咳咳……糾正一下,部落的發展,主要是我努力出來的。”王揚連忙轉移他們的觀念,不讓他們產生居功自傲的心理。
每一次改革,都會有阻力。何況是這種製度的變革,在曆史上。這隻有用鮮血的祭奠,才能成功。
必須把這種苗頭扼殺在搖籃裏。否則事情會很麻煩。
“那也不行!部落的東西就是部落的,不是其他人的,不能分出去!”驅趕者依然反對。
其他也一樣,確實,他們是有一點居功自傲的心理。
但更多的,還是觀念作祟,好似不如此,部落一定會衰敗,會崩盤。
確實。這種社會製度,對發展是最好的,但是是建立在絕對的無私、沒有一點私人財富的前提下。
這需要極強的個人品德作風,老一輩人不一定有這種極高尚的道德品質,但他們因為早年的經曆,已經徹底被殘酷的森林法則灌溉,有極強的危機意識。
這種極強的危機意識,就會讓他們對生活品質沒有要求,吃飽穿暖就能滿足。
可年輕一輩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都沒有啊,他們一出生。就是食物充足,不用為食物發愁。
而且他們認識的部落,已經是強大的。他們認識的人類,是淩駕於其他動物之上的。
既然動物不是對手。食物又很豐富,那麼玩命幹什麼?小小的放鬆一下。享受一下不行嗎?
兩個因為經曆,而產生的完全不同的觀念,這種觀念,“洗腦”都無法改變,這是時代趨勢啊,這是人心啊。
曆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反麵教材朱元璋,這位大明朝的開國皇帝,那叫一個勤政,出了名的勤於政事。
把全國大小,無數的事情都自己決斷,財政問題,軍事問題,社會問題,後勤問題等等的問題,全部一手抓。
這就相當於他這個皇帝都幹了什麼呢?
當了財政部長,決策財政政策,當了後勤部長,全國各地的糧食儲備和情況,以及未來規劃。
當了軍事部長,當了公安局長,當了環保部長,當了等等等等無數個部長。
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全部都親自決斷,當然,他的決斷還算英明。
但這樣一來,朱元璋就累成狗了,真的是累成狗了,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晚。
但他並不覺得勞累,還樂在其中,因為他深知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更難!為了千秋萬代,為了大明的統治。
把皇帝當成了工作,幹得相當出色,相當勤懇,任勞任怨……
簡直就是一個勞模中的勞模,放到現在,一定是被上司各種盤剝的苦逼職工。
沒辦法,能力又強,又肯幹嘛。
可他覺得不僅自己應該如此,自己的子孫也應該如此,百官也應該如此。
於是那個朝代不是民不聊生,而是民很歡樂,但百官卻不聊生,皇帝不聊生,當大官當皇帝都不如一個平民百姓來得快活。
到了後來,他的子孫就把這個政策推掉了。
王揚想對眾人表達的是,你們很能幹,很刻苦,很勞模,但你不能指望後代也這麼勤勤懇懇啊,總得給點好處,給甜頭嘛。
另一個例子就是諸葛亮,他也是什麼事務都一把抓,但他知道其他人不能像自己一樣這麼勤勞,所以他沒有提出任何這方麵的政策。
可是這兩個例子他懂,張三驅趕者他們不懂啊!自己又沒教他們曆史,況且,這舊石器時代,哪裏來的曆史教啊。
更沒有政治可教,難不成要自己和他們談這些?豈不是對牛彈琴?牛也不樂意聽啊。
“你們不要這樣嘛,給大家多分一點東西沒事的,辛苦建設部落是為什麼?是為了享受嘛,現在又不是要故意敗家,而是要讓大家享受一下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