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笑吟吟的問他們:“為何這麼說?”
這就屬於明知故問了,還是那句話,他隻是想了解一下他們是怎麼看的。
張魚等人沾了沾胸口掛著的墨汁,繼續在本子上寫道:“他們的數量太多,最主要的問題是,他們數量增長得太快,快得難以想像。”
“老師們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五十個,而去年,也隻才四十二個,一年就漲了八個。”
“再往前推,再前一年才三十六個,再前一年才三十個。”
“他們的數量增長實在是太快了,每年都有新的,這還不算那麼快要成為真正老師的人。”
張魚說的是事實,由於當年的規劃,是要將知識快速普及,而不是關心貴族的多少,也不關乎製度問題。
所以學校是出產低級貴族最多的地方。
五十個老師,幾乎占據了低級貴族總數的一半,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事實上,目前學校裏並沒有這麼多的老師。
一共也就不到十個班級,在森林這邊,不過六個班級而已。
也就是說,其實用不到這麼多老師,這也和目前部落的情況差不多。
小孩子是由李四教的,教的是畫畫,那個沒分班級。
而六歲以後,有了一定學習知識的能力,就可以去學校讀書。
但不同的是,這個讀書不是交了學費,然後上一個學期,而是輪流來讀。
讀了兩個月以後。就得去參加工作,這一等就要等很久。
所以部落的人數雖然多。但在校學生其實非常少。
高年紀基本隻有一個班級,而且人數還不多。可能隻有十幾個,甚至幾個。
這些人都是被當成精英來培養,數量少得可憐,每年都沒有超過二十人。
而這不超過二十人的高年紀學生中,其實是兼顧著老師的身份,去教低年紀的人。
是不是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沒錯,其實根本就沒有老師這個固定職業。
這是會變動的,而且每年都在變動,二年紀的學生教一年紀。等他升到三年紀,就去教二年紀,然後到了畢業,就教高年紀。
而等他把高年紀學生教畢業了,他們就不能繼續教書了,則由他們的學生繼續教。
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流水線,王揚很喜歡把某些事發展成流水線。
而且這個流水線對於教育來說,確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那些高年紀的學生去教低年紀的學生,都是精英。本瑟識就足夠,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在教書的時候,還能順便複習。進一步理解透徹。
每個精英都會經過這麼一個反複學習的過程,把時間省下來了,把人力省下來了。基礎知識功底也紮實了。
就算是頭牛,估計也能背出ABCD了。
怎麼看。這都是一件極好的事,也確實。麵對一群腦容量不強,記憶力不好的原始人,隻讓他們每天看、背是沒太大用處的。
必須讓他們運用!怎麼運用?
就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教給別人,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不會學到後麵,把前麵的忘了。
而另一邊,普通人會不會容易遺忘這些學過的知識呢?
畢竟他們隻學兩個月,然後就要等待超過半年的時間。
答案是,不會。
精英教育講究的是抓重點,大浪淘沙,教育精英們是速成,受教育時間短,功課很繁重,接受的知識很多,所以要時常溫習。
普通人不一樣,王揚就沒指望過讓他們搞發明創造,學知識隻是為了推廣受教育麵積,不會遇到什麼事就迷糊。
他們忘記了就忘記了,沒什麼關係。
可以說,教育製度,其實就是為了選出那麼少數的人,大多數人拿那些知識去,能用在工作上的並不多。
但這種沒有固定老師,而是讓高年紀學生教低年紀學生的辦法,在原始人學習知識上,有很大的好處,可是對於部落的權利地位製度上,卻是個不小的威脅。
一代充當了老師的學生,那個班級的學生,肯定尊敬這個老師。
本來嘛,人之長情,不算大事兒。
但部落的結構實在是複雜,這是一個由王揚生生拉扯起來的社會體係,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異於揠苗助長。
隻要是受一定人數尊敬的人,就會成為低級貴族,就會有地位。
老師們不固定就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就是那些已經畢業了的,不再擔任教書工作的人,依然有一定數量的人尊敬。
然後後麵的學生再升級,再當老師,再畢業,這個低級貴族就增長得太快了,而且是長上去就不會減下來。
其他的崗位,都是有更替的,有固定數量的,增長一點都不明顯,可能一年裏就多出一個低級貴族。
尤其是巡邏隊,人數從來就沒變過,死死的十幾人不到二十人,有新人進隊,必有老人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