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聽了這歌謠感到很不安,但是他仍然沒有殺丞相,而是不平地歎息:“堯和舜都放逐過自己的家人,周公殺了親兄弟管叔、蔡叔,怎麼天下人卻都稱讚他們賢明?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能不因為私情而損害國家的利益。這麼說來,天下人莫非以為我是因貪圖淮南王的封地而廢掉他的?”
於是,文帝把城陽王劉喜改封為淮南王,而把劉長的兒子劉安等四人全部封為列侯,同時給劉長上了個淮南“厲”王的諡號,這就等於變相恢複了他的王號。過了幾年,文帝終於把新淮南王劉喜又改封回城陽王,而把原淮南國的地盤騰出來封給劉長的三個兒子:劉安封為淮南王,劉勃封為衡山王,劉賜封為廬江王。後來,劉安等人在武帝時代都發生了謀反案,這是後話。
袁盎做的最令人發指的一件事,便是害死了晁錯。
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時學習法家學說,學有所成後在太常署中的太史令手下當一名有幹部編製的工作人員——太常掌故。後來文帝要征召一些研究《尚書》的人才,太常就指派晁錯去向著名的儒家學者《尚書》專家伏生學習,學成歸來後,被文帝派去太子劉啟那裏當太子舍人、門大夫,後來又提拔為博士官(顧問)。
晁錯任博士期間,因為向文帝上書談了太子的教育問題,得到文帝讚賞,被任命為太子家令(太子家的大管家)。他能言善辯,有極強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經濟學家,也是跟賈誼齊名的文章大家,因而被太子府的人譽為“智囊”,深受太子劉啟的信任和倚重,是劉啟最得力的親信。
他的許多思想和建議,對漢王朝都產生過很好的作用。比如,漢朝跟匈奴作戰的最大短板便是沒有一支過硬的騎兵部隊,而沒有騎兵部隊的最大原因是沒有足夠的好戰馬。針對這一情況,晁錯向文帝建議,推行“馬複令”,鼓勵民眾為國家養軍馬,一個民戶家,如果能養軍馬1匹,就免除其家3個人的徭役。文帝推行之後,大大調動了人民群眾養馬的積極性,後來景帝、武帝仍繼續推行。
漢王朝剛建立時,全國要想湊出6匹毛色相同的馬給皇帝拉車都湊不齊,而實行馬複令之後,到漢武帝即位時,民間養馬已遍及城市大街小巷,鄉村和田間道路上隨處可見來往的馬群。人們騎著馬、乘著馬車去赴聚會時,誰如果騎著母馬去,就會被人看不起,以至於不讓他參加聚會。因而武帝得以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狠狠打擊了匈奴。
晁錯提出的貴粟政策,由國家抬高糧食價格,通過價格杠杆調節農商之間的平衡發展,對漢代的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產產生了很積極的意義。
他提出的徙民實邊政策,既考慮到了為國家開墾邊疆、省去屯戍費的長遠利益,又充分顧及了移民的實際生活需求和物質利益,對穩定邊疆、平衡發展各地經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總之,晁錯是個很了不起的治國之才。景帝即位後,他當上了禦史大夫。當時諸侯國對中央政權的危脅已相當明顯,全國共54個郡,9 個同姓諸侯國竟占去了39個郡,它們的總封域占了全國疆域的一半以上,中央政府僅直轄15個郡,隻跟戰國後期的秦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