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這個行當,在孔子之前很早很早就有了。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文明的發展,喪葬事務的辦理日益複雜,最早是由部落中的巫師來負責這些事務,巫師因為是鬼神的傳言人,是溝通鬼神界和人界的媒介,所以地位非常崇高。後來,由於人口增多,死人的事也大量增多了,喪葬業務的市場越來越大,巫師忙不過來(他還有其他本職工作),於是,一些非巫師人士也開始涉足這一行業,因而最晚到商代,已經有了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人們稱他們中的非巫師人士為“術士”,他們就是早期的儒。
所以,成書於東漢的《說文解字》說:“儒,柔也,術士之稱。”可見,儒最早是被稱為術士的。那為什麼說“柔也”?術士們不像巫那樣有較高社會地位,而且顯然,貴族們用不著靠從事這一行混飯吃,所以術士肯定不是貴族,而有錢雇術士的多半是貴族,貴族對庶人總是頤指氣使的,所以術士們幫助主顧家辦理喪葬事務時總得看主顧的臉色,必須學會逆來順受、望風希旨的本事,讓主顧高興才能得到較多的好處,久而久之,他們就變成了沒脾氣的,很柔弱的老好人,人們看到這類人,就會稱他們為“儒”、“儒”,就是“柔”、“柔弱的人”!久而久之,儒就成了所有幫別人辦理喪葬事務的人的代稱了,這其中包括了有較高地位的巫。
所以在甲骨卜辭中,有許多“儒帝子”、“儒人”、“儒師”、“子儒”的記載,這些應該就是儒中的巫,他們的地位很高貴,常跟帝子、公子(或商王之女)、國師這些大貴人混在一起。
漢代學者劉歆和近代大學者章太炎都認為,儒學以及諸子之學都是“出於王官”(周天子、商天子朝遷中的官職)。劉歆認定,儒就是從司徒這一官職派生演變出來的,因為司徒的職責之一就是教化民眾,而儒的宗旨也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周禮》中也有記載:“以九兩係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這個說法自漢至清,一直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在獨尊儒術的年代裏,給儒家臉上貼金的理論,能不被認同嗎?敢不認同嗎?
但是到了清末,康有為出來反對了,他說《周禮》是劉歆編訂的,他在編訂時做了手腳,他為了舔王莽,迎合王莽搞“托古改製”的需要,而修改偽造了《周禮》中的一些內容。
章太炎雖然認為儒和諸子說都來源於王官,但卻不認為儒這個群體是一個固定的從事教化的智者集團,他認為儒的成員是相當複雜的,有從事教化的,也有研究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的學者,當然也有專門幫人辦喪混口小飯吃的術士。
其實,巫在夏、商及夏、商以前都是高官,後來其地位才逐漸下降,儒來源於巫,所以說儒來源於“王官”也是說得通的。但是,從《左傳》等史籍上看,顯然,直至春秋結束,也就是孔夫子的時候,都沒有出現過儒家集團大規模地進入廟堂為國君教化民眾這種盛事。戰國時代法家盛行,就更別說了。周王朝一直在向貴族和民眾灌輸王道主義和禮製等等,但不是靠儒家,而是他們辦的學校(國學、鄉學)以及司徒等官員,儒真正登上廟堂執掌教化民眾之職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
孔子把儒分為兩類,一類叫“君子儒”,一類叫“小人儒”,他教導他的得意門生子夏:“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什麼叫君子儒?就是眼光要放長遠,立誌要高遠,格局要大,不要滿足於隻學會喪葬禮儀混口小飯吃,要學會一切禮儀知識以及六藝,還要死死保護好這一套東西,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要進入廟堂,參與教化民眾、治理國家這些高大上的事業。一句話,要跟大人物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