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董聖人鬱鬱不得誌(一)(1 / 2)

政治鬥爭的勝利,有時候靠的是對手的死亡。竇太後一死,儒家勢力在漢武帝支持下全力反撲,頃刻就把黃老學說趕出了朝堂和皇宮。

當初黃老學說居於最高地位的時候,它對儒家學說,以及其他諸子百家都大度容忍,從來沒有起過把別的學說趕盡殺絕的黑心。儒家一天到晚高喊仁義,取得了路線鬥爭的勝利之後,卻不想給其他學說留下立錐之地。

漢武帝力頂儒教,掃除其他學說,照常理應該是重用儒學大家,而當時公認的儒學大家之一,就是董仲舒,他是第一個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頭上光環最亮。然而,武帝卻沒有留他在帝國的中樞主持大局,而是把他遠遠地打發到今天的江蘇揚州那裏,讓他跟一個渾身是刺的江都王(漢武帝的同父異母兄)待在一起,看他的一肚子儒術能否把江都王的刺都軟化掉?

江都王始終沒有造反,因此,崇儒的史家一致說這是董仲舒和儒學的教化之功。其實,江都王就是那種有賊心而無賊膽的人,一個典型的好打嘴炮,卻始終懶於行動的權貴子弟。董仲舒不去,他也不見得會造反。董仲舒去了,他對弟弟武帝做皇帝也仍然不服。

江都王跟董老話不投機,董老向他談了一次仁義之後,也就算盡到了規勸教化的責任,以後就各幹各的,江都王繼續我行我素,該玩樂玩樂,該打嘴炮打嘴炮,董仲舒則忙於祈雨止澇的祭祀,兩人互不幹涉。

當時好儒學的諸侯王也有,比如河間王劉德(栗姬所生,廢太子劉榮之弟),雖然沒有什麼大儒在教導他,他卻能致力於收藏儒書,收藏了很多劫後餘生的用古文字書寫的舊儒書。他對禮樂也很有研究,進京朝見武帝時,進獻了當時已失傳的雅樂,並且圓滿回答了武帝提出的三十多個關於禮儀的問題。相比之下,有董仲舒教導的江都王就大為失色了。而江都王失色,也說明董仲舒的工作成績不出色,武帝對他的能力並不怎麼賞識,所以一直沒有重用他。

董仲舒在江都國待了6年,武帝給江都國換了個國相,董仲舒則召回,召回之後卻仍未重用,隻是授他一個中大夫的位秩,讓他在家閑居,領一份幹工資。

董仲舒是個興趣相當寡淡的人,姹紫嫣紅、群芳爭豔的花園,沒興趣;藍天白雲陽光飛鳥,沒興趣;琴棋書畫,吃喝玩樂,沒興趣……他唯一的興趣,就是學問,而且學問也隻限於儒學。

但是,董仲舒所掌握的儒學實際上跟孔子時代的儒學有很大的不同。董仲舒時代,其間經過了縱橫家、法家風行一時的戰國,經過了焚書坑儒隻用法家的秦,經過了秦末漢初的連年兵火,先秦儒家的典籍,很多已絕跡人間。當時的儒家學者都是憑著記憶,口耳相傳地傳授學生,難免有記憶錯誤,難免夾私貨,更常見的是記憶殘缺不全。這種憑經師記憶,口耳相傳,學生用當時的文字記錄整理而成的經典被稱為今文經。董仲舒,就是學今文經學起家而成為今文經學專家的代表人物!

典籍方麵的先天不足,對於儒教的推行既不利,也有利。因為典籍不全,學者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就大了嘛,這樣,今文經學不可避免地摻入了一些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思潮。當時社會上最流行的是什麼?黃老學說?不是,是鬼神符讖!當時的人都信這個,儒家學者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