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三百四十五章 決勝(20)(1 / 2)

第二卷南方第三百四十五章決勝(20)

葉臣是個將才,也是須眉皆白的老將,論經驗是沒的說了,不過用這些鑲紅旗的人馬一路打過去,功勞什麼的兩白旗是搶不到了,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攝政王當然不會出此下策。

但情形比人強,現在清廷已經決定拚力一搏,山東方麵是守勢,但河南一定要攻,而且,要攻入明國腹心之地!

平虜軍已經是大患,再任由明軍這樣發展壯大下去,不要說混元一宇,就算是想保有遼東,恐怕也是一廂情願的事。

多爾袞和範文程等漢臣多番計較,又是和在京的王大臣連番會議,終於是決定把山西方麵的兵馬調出,把薑鑲和唐通等明朝降將的兵馬也用上,由陝西入荊襄,下武昌,開辟上遊戰場,支應河南。

河南方麵,是把包括兩藍旗力量在內的兵馬,悉數派出,同時盡全力搜刮索倫兵等仆從兵馬,蒙古盟友,更是多多益善。

豪格得到了補充,被要求壓著平虜軍騎兵,最少要打回睢州戰線,把態式穩定在平虜軍發力之前。

要確保歸德和洛陽、許昌等河南腹心之地的安全,原本的河南駐軍,也就是駐防漢軍,全境南壓,確保豪格後勤和後防無患。

山東方麵,則是濟爾哈郎這個輔政親王帶著數萬兵馬與明軍小規模的交手,一直用騎兵優勢牽扯著明軍,濟爾哈郎為人深沉弘毅,看似軟弱,但隻限在政治鬥爭上,打仗,他還算一把好手。

這樣一來,就是把徐鎮和山東鎮牽住了,暫且無力北進不說,想調兵到別的戰場,也幾乎不太可能。

畢竟清軍一方打了幾十年的仗,隨便拉個章京出來也夠資格在明軍一方當大將的。三營平虜軍也是步兵,張全賦幾個雖然在打硬仗的正麵戰場上表現不俗,甚至是優秀,但在應對濟爾哈郎這種騎兵襲攏為主的戰法上,三營步兵確實是辦法不多。

這個時候,他們當然想念河南戰場上的平虜軍騎兵,可惜,王源在那裏打的也不怎麼順手,平虜軍三營騎兵是打出來,也練出來了,但要緊的缺陷是在戰馬太少。清軍是一人雙馬或三匹戰馬,除了戰兵之外,還有有馬的跟役,無馬的跟役等大量輔兵,打的快和狠,不怕死戰馬,服侍的人多,恢複的也快。

在早初人數遠不及平虜軍,又擔心其它戰場出漏子,以豪格之勇也是完全沒有辦法放開,所以隻能被打的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現在得到加強,多爾袞派了不少援兵過來,豪格膽大心細打的凶猛的特點就顯露了出來。

平虜軍和清軍是針尖對麥芒,打的火花四濺,但平虜軍的劣勢漸漸擴大,幾次會戰之後,隻能暫且後退休整,短期之內,隻能是被豪格壓製。

在騎戰的同時,又有幾營平虜軍步兵趕了上來,配合炮兵,穩定戰線,但在騎兵恢複之前想有什麼大動作,也是十分困難了。

就在各方以為暫時不會有大戰的時候,多爾袞也是決定,把北京最為精銳,原本是保護北京和皇宮的最後一點力量全部都派出去,派到多鐸軍中!

……

……

在多爾袞吩咐的同時,寧完我也是坐在一張小桌之前,以內院大學士之尊,親自擬定攝政王的旨意。

曆來寫旨,就是內三院的活計,但有時就是章京或啟心郎來寫就行了,然後快馬專遞,送到軍前。

清軍的郵傳驛遞恢複的很好,各地消息軍情都是暢行無阻,而當前最要緊的,就是葉臣所部和多鐸所部。

阿濟格打殘了,沒有幾個月時間西征軍恢複不過來,就算有一些生力軍還能用,也是調補到葉臣部了。

葉臣原本有幾千滿洲和蒙古兵的部屬,現在加強到一萬五六千人,加上漢軍,湊起五六萬人的大軍。這些軍隊,一定要迅猛出擊,直撲荊襄,威脅武昌和九江,在南京上遊造出諾大聲勢來吸引明軍的注意……其實一切都是為了多鐸!

和曆史一樣,多爾袞給多鐸選擇了一條最好最快捷的進軍之路!

原本的三路進擊,現在隻有兩路,葉臣一路以虛兵為主,不過比起曆史上阿濟格隻以李自成為敵,殺了李自成後順軍還有十幾二十萬的餘部他都不理,隻是留一個漢人佟養性當湖廣總督,自己拍拍屁股就回北京去了。

說起來這一路軍,對南明的威脅幾乎為零,因為左良玉在李自成一到荊襄時就已經東進,並且燒光武昌,打下九江,一路威風赫赫,不過就隻是專打自己人罷了。

江北四鎮,高傑毀在自己人手裏,結果河南不能經營,由得多鐸輕鬆南下。

現在山東那邊在頂牛,少了一路,不過山東那一路原本也是打醬油,是跟在多鐸身後撿便宜的。

最要緊的,還就是多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