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三百四十九章 決勝(24)(2 / 3)

太子掌國政,說是國事,也是家務的一種,從今之後,自己這個小叔子,還是多享點兒福就好了!

一時殿中情形便是有點尷尬,好在水西門到皇城宮城是一路從北而南,從金吾衛大街到府軍前衛大街,一路暢行無阻,侍衛處和大都督府都派了兵維持,雖不擾民,但也是把街道給肅清了,隻是沿途軍民都知道清軍兩路前來的消息,若是在朱慈烺出現之前,南京城的幾十萬軍民也未必把亡國放在心上,國是朝廷的,是貴戚的,是大臣的,不是小百姓的。

但現在有新聞司的分析,何謂亡國,何謂亡天下,還有不遺餘力的宣傳清軍屠城的事,再加上剃發令確實頒發了,所有人都是一身冷汗。

亡國亡天下什麼的還能不理,這頭發要剃,這可萬萬不能忍。

剃了頭,怎麼下去見祖宗?剃發易服,人不成人,鬼不象鬼,死都不安生,這他娘的韃子也太可惡了些,當百姓的交糧納稅,管你哪家當國,可人家頭頂的頭發是留還是剃你也要管,這手也伸的太長了吧?

有這種心思,當然是人心不安,再無知的百姓也能湊在人堆裏聽人念新聞紙上的事,現在戰事不大妙,五六個總兵被人打的如狗一般,四處逃竄,百姓交口痛罵的時候,心中自然也是十分不安。此時看到皇太子前來。自是交口相傳,一起到街麵上親迎。

當然,看熱鬧的心思也不低。

皇太子上次進京時的熱鬧,到現在還有人念念不忘。

但這一次,朱慈烺卻是十分低調。他上次來,根基還淺,不得不張揚其事,而到現在。除了少數人外,絕大多數的大臣和武將都得承認他是練兵領軍的奇才,是大明的定海神針。有這種輿論和清江行營實際上的實力,再張揚就無謂了。

而且,也不必刺激崇禎的神經,對這個父皇,他還是不願做的太過了。

所以南京市民看到的就是穿著灰色平虜軍常服的朱慈烺,隻有領口和胸前的金色龍形胸牌才能顯露出他皇太子的身份,別的,武裝帶。利落的灰色軍常服,圓形笠帽,高可及膝的皮靴,看著是威武漂亮。但南京人有點見識,知道平虜軍的騎兵和軍官平時就是這種打扮,全軍上下,全是如此。

看皇太子身後跟隨的大股騎兵就是眼前明證,全部是灰色軍常服,黑色皮靴。所不同的就是領口章和胸章袖標的不同,離皇太子最近的,就是一片金星和銀星,遠一些的是銅星,有見識的人也知道,這是軍中的軍銜標識,軍中人憑著這些標識就能認的出來。哪一個是武官,哪一個是將軍,哪一個是老兵軍士長。

戰時,遇到危急時刻,就能會攏一處,聽從上官指揮,平虜軍在這一年來的戰事中,打不散,拉不跨,靠的就是這些東西了。

蹄聲如雷,轟鳴在南京城的街道之上。

沿途的百姓軍民,都是默不出聲,而行進中的平虜軍,也是靜默的可怕。

這是一支鐵流,不少人身上還有血和火的痕跡,那是從河南戰場下來休整的騎兵,現在又跟隨著皇太子進城來安定人心,穩固大明天下來了。

不少人眼中含淚,看著川流不息的鐵流從眼前過去,想要說些什麼,卻是什麼也說不出事。再伶俐的人今天都變的笨嘴拙舌了,他們隻是含著眼淚,看著這些軍人從自己眼前一直不停的走過去。

很多人都是在這個時刻才明白,天下事,國事,都和自己的家事有關,而平時看不起的大兵,吃糧的沒出息的貨色,在這種時刻,得靠他們來保護自己的身家安全。

就是在這樣的情緒之下,對軍人的形象有了徹底的扭轉。打今天起,再有人在南京人麵前說軍人的不是,市民百姓就敢用大耳光抽他。

而百姓如此,平虜軍的將士們更是在期待與信任的眼神中被洗禮了一圈,他們整個靈魂都在顫抖,在這樣信任的眼神中,叫他們立刻去出戰,去迎敵,哪怕立刻就死,身為一個軍人,也是沒有半點的猶豫!

就是朱慈烺自己,心中又何嚐不是如波濤湧起?

前身一個曆史愛好者和老師,今世華夏命運,終於全部落到了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