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關綿延於山脈,高高聳立。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作為秦國的北大門,多年來為秦抵禦胡人,保衛邊民。
此地山勢險峻,景色秀麗。山澗河水汩汩流入涇河,河水生輝。山巒上遍地青色蒼翠,披著些許厚實的積雪。茂密的灌木叢遍地都是,透著孟春時節的生機勃勃。
遍布數十裏的軍營整裝待發,透著股肅穆的殺氣。數百壯士立於高樓,沉重的擂鼓聲響徹軍營。若於高空俯瞰,便可瞧見浩浩蕩蕩的秦卒各自以什伍為單位,快速組建成戰陣。
他們披著嶄新的皮甲,手中兵器也都保養的極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秦國對甲兵的保管素來嚴格,還有定期維護保養。所以秦國雖然兵力多,卻能保證充足的甲兵供給。這並非是一朝一夕,而是長年累月積攢下的。
“此酒,祭秦開北卻東胡!”
“此酒,祭李牧大破匈奴!”
“……”
蒙恬位居將台,舉酒長拜。
麾下將士皆是舉酒附和。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此次北卻匈奴不少都是曾經的趙人或是燕人。秦始皇就是要用一場場的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秦國雖然以極快的速度吞並六國,但各國之間矛盾重重。秦國是以征服者的姿態,每個秦人都有著超出諸侯子民的優越感。這是毋庸置疑,也是無法遏製的。
想要端平這碗水並不容易,如果任由秦人如此,那麼對諸侯百姓不利,會影響阻礙秦國的進步發展。若是治理秦人,那麼則會打壓秦人的積極性。
秦始皇很敏銳的察覺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在稱帝後改天下百姓為【黔首】,也算是變相表明自己的態度。諸侯百姓已為秦人,皆是秦國黔首!
而後他快速發動對外戰爭,希望能促進黔首融合。南征的時候主力肯定還是秦人,但還有諸多齊楚壯士。經過一場場生與死的血戰,或許會讓他們放下昔日的隔閡成見,成為戰場上的袍澤並肩作戰,共禦外敵!
這樣,才是真正的統一!
攻城簡單,攻心不易!
蒙恬也是心知肚明,為了製衡這些驕兵悍將就必須得施以手段。他前年得知武廟的消息後,他便向上申請在邊疆修武廟,以安邊郡黔首。
這些對外開拓有功的將領,秦國不會忘記。反而會大肆宣揚他們的事跡,避重就輕為他們打抱不平。就比如李牧,著重宣揚的是北破匈奴和被趙王冤殺的事跡。至於其大破秦軍殺桓齮則是被一筆帶過,並不會宣揚。
秦國滅趙後,邯鄲等地其實多有祭祀李牧的,甚至還有人私自為李牧立碑。隻不過當地秦吏對此都是持打壓態度,畢竟很多秦吏昔日都曾是桓齮部將,所以是發現一起搗毀一起。他們還大肆修建悼念桓齮的石碑,在各種場合公開祭祀。
自修武廟起,這種現象就得到了遏製。秦國官方為李牧正名,並且是進了象征著榮耀的武廟。趙地黔首自然是歡呼一片,以至於李牧香火不斷。但桓齮麾下部將卻是無比不滿,憑什麼李牧能進武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