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輕騎與英軍鐵騎都是各自軍中驕子,既然是驕子,那絕對都是心高氣傲之輩,所以,為維護一個騎者的尊嚴,他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哪怕是生命。
但是,正所謂,二虎相爭,必有一傷,也許最後的結果還是兩敗俱傷。
而事實也證明的確是兩敗俱傷。
兩大驕子戰至最後,英騎兵司令哈裏隻帶五騎僥幸逃脫,其餘英軍全部葬身於此,而太平軍輕騎的損失則更為慘重,來時的五萬輕騎最隻剩下不到八千人還活著。
這可能是太平軍建軍以來打得最慘烈的一戰,付出的代價超乎想象的大。
當曾三望著那屍橫遍野的現場時,不禁悲從心中來,這些戰死的騎兵都是跟隨他許久的老人,而在他們的身上,曾三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與汗水,沒想到,僅僅一仗,就損失了這麼多,曾三心中不痛才怪。
不過,曾三心痛歸心痛,但如果從戰事的全局考慮,這些犧牲是值得的,隻要能將英軍的三萬鐵騎拚光,即使是付出再大的代價也是值得的,因為英軍的這三萬鐵騎的威脅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任由那三萬英軍鐵騎存世,恐怕將來遭受的就不僅僅是幾萬人的損失這麼簡單,總之,無論采取何種方法,隻要能重創甚至打掉這些鐵騎,那對太平軍來說都是勝利。
而現如今,將近一萬的英軍鐵騎已經從這個世間消失,去見了他們的上帝,接下來,太平軍要對付的就是那剩下的二萬人了。
但是,英國人吃了一次虧,他們還會再上當嗎.
坦率地講,如果從損失比率上來說,英國人這次不算虧,他們幾乎是一萬人的代價換了太平軍的四萬多人,完全可以說是賺翻了。
可英國人也許不會這樣認為,他們肯定會覺得,用一萬英軍精銳隻是換回了太平軍四萬多人,這實際上是他們虧了,而太平軍賺了。
所以,這虧與賺之間原本就不存在絕對的界線,這要看各自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並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理解這個問題,很多事情的內在隻是在一念之間罷了。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一戰之後,英國人想必會更加珍惜那剩下的兩萬鐵騎,恐怕輕易不會再拿出來參戰了,如果太平軍想打那兩萬鐵騎的主意,隻能再等良機了。
而既然一時之間無法再打那兩萬鐵騎的主意,就隻能回過頭來對付那三十萬英印精銳了。
這也是個硬骨頭,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對付。
而在電告黃旭之後,曾國藩便展開了自己的計劃。
他決定以東西兩路軍的大部分力量來圍獵這三十萬精銳,但隨後戰爭的進程卻讓戰場形勢急轉而下,而且讓雙方都始料未及,一場原本在計劃之中的圍獵行動變成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大會戰。
曾國藩決定,以西路軍的少部分兵力來牽製阿薩姆關上的英印聯軍,然後西路軍主力隱蔽東下,與東路軍主力聚兵一處,合力對付英軍那三十萬精銳,然後出其不意地聚而殲之。
但是,英軍卻不知用什麼辦法事先偵知了太平軍的意圖,他們並不讓那三十萬英印精銳落單,而是將英印聯軍的八十萬大軍全都放置於太平軍的正麵,嚴陣以待,讓太平軍一時之間無計可施,無隙可乘。
雙方之間因此而對峙起來。
戰事並沒有按照曾國藩預料的那樣向前發展,而是偏離了原本設定好的航線,出軌了。
這讓曾國藩很是有點無奈。
但是,無奈歸無奈,最後還得找出破解之道。
於是,曾國藩與眾將反複商議,希望可以找到這把破解困局的鑰匙,但是,很可惜,他們沒找到。
也許,太平軍隻剩下一條路可以就走了。
那就是硬打硬拚。
可是,如若要硬拚,以當前的實力對比來看,太平軍並不占優勢,太平軍東西兩路大軍加起來差不多接近一百萬人,這與英印聯軍的八十萬相較,也隻是稍占上風,如果直接對壘,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畢竟懸念還是存在的,所以,最為穩妥的辦法就是繼續增兵,直到實力完全壓過英印軍,然後再以絕對的實力勝之。
隻不過,不管實力如何,不管結果如何,如果硬拚,太平軍最後都將要付出甚為慘重的代價。
可是,戰事發展到了這一步,已經由不得人再有其它想法了,隻能拚命向前,傾盡全力戰勝對手,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曾國藩隻能將當前的情況電告黃旭,靜待黃旭的旨意。
這麼大的決定隻能由黃旭來下。
而黃旭回電則是令曾國藩暫時按兵不動,他將率預備援軍盡快來援。
於是,曾國藩率軍繼續與英印聯軍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