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這麼著,咱們就送高僧西去之後,再傳膳吧。”
時近正午,從天黑半夜就起身,打扮妝容,將皇太後的全套大妝都穿戴起來費了老鼻子事了,再逛宮中各處景點,登萬歲山觀看西苑等處點景,再於壽皇殿接見各勳臣外戚及品官家裏來拜壽的命婦,折騰到近午時分,皇太後雖然在盛半之年,到底也是婦人,也是倦極了的人了。
隻是一聽說高僧要西去,李太後的興致就是全來了。
她現在全部的精神都用在禮佛上了,連國事都多半托付給張居正和馮保,此次奪情,也是因為不想折騰,不想國事出現波折影響她禮佛的原故。
下邊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諾大的廣場上,數千人的目光之中,一群舉著火把的光頭和尚個個都是滿頭大汗,神情十分緊張。
一群戴著僧帽的大德高僧,中間夾著一人,從搭好的棚中飛步快速而出。
中間那人,身形高大而瘦削,一身合體的袈裟在身上,戴上僧帽等飾物,遠遠看去,倒是真的一副大德高僧的模樣。
看到那高僧被眾人一路扶到柴山邊上,先向壽皇殿方向稽手致意,然後安然坐在柴山上一動不動,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李太後心中也是感覺十分震動,先是一種驚懼感抓住了她的內心,使她整個心髒好象都縮成了一團,然後又有一種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睥睨一切的成就和驕傲感……高僧大德又怎樣?還不是要到西天極樂,向佛祖稟報她這個皇太後一心禮佛的虔誠佛心!
這一瞬間,她的臉上,盡是矜持與驕傲的神采。
“稟皇太後,高僧已經準備好了,下頭問是否可以開始?”
萬歲山上下有人不停的傳話,太後聽到這句,毫不遲疑的便是點頭道:“既然時辰到了,我們就送高僧西去吧。”
“送高僧西去嘍!”
一時間,眾太監,宮人,僧人,甚至那些養在宮中的道人也是用羨慕和嫉妒的眼光瞟著那些和尚,嘴裏也是開始應和起來!
正在此時,在萬歲山的南邊,突然響起了激切的鼓聲!
“通,通,通……”
這鼓聲極為響亮,而且有一種震撼人心的魔力一般,聽到鼓聲,從高聳的山上到山腰,山腳,從太監都人,再到禁軍錦衣衛等所有上下人等,俱是麵麵相覷,眼神之中,都有不可置信之感。
萬曆一直隨侍在母後身邊,與潞王一左一右,侍奉著禮佛心切的母親,但萬曆並不信佛,大明的天子也少有信佛的,從洪武永樂年間就是信道,永樂年間,甚至在發三十萬工匠建武當山宮觀群,嘉靖年間,皇帝信正一道教更是到了狂信的地步,萬曆雖然不是他祖父那樣的狂熱信徒,不過也不會轉投到佛門之下。
他正無聊,登聞鼓一聲,眼中便是便是神光凜然,自然而然的散發出一股帝王之威。
“有人敲登聞鼓?”
李太後怫然不悅,在今天這樣的日子,鼓院的官吏都是死人?居然鬧出這樣的事來,簡直可惡。
“皇帝去看看吧!”
登聞鼓是祖製,大明的皇帝沒辦法做到宋朝皇帝聽聞規聲就料理民政的地步,更不可能拿錢賠百姓的豬錢,所以鼓聲一響,事情必定不小,太後亦不能耽擱,隻得命萬曆立刻趕到宮中去處理。
“是,母後請稍待,兒臣去去便來。”
萬曆心中高興,臉上卻沒有顯露出半點異樣的神情來,安然施了一禮,這才在太監們的簇擁下,趕赴大內。
孫海與客用兩人神情都有點緊張,眼前的這一切是他兩人精心安排,原本隻要火一起,燒死那個“高僧”這一切就算了局,他們在太後跟前就算立了一功,在皇帝這裏也是一樣,但現在被一打岔,事情沒有辦法進行下去,停在這裏,就意味著可能會有變故!
但這事情也不是他們能左右,兩個太監心懷鬼胎,也隻能老老實實的跟著萬曆身後。
過了玄武門,一路再出乾清門,在內廷和外朝之間的地方,值宿宮禁的文武官員已經等候在那裏了。
代表錦衣衛的張惟賢,瞿汝敬等都指揮使站在劉守有身後,畢恭畢敬的等候著。
“出了什麼事?”一見到這些鷹犬,萬曆劈頭便問。
他知道,這些家夥必定已經了解到了相當多的情況,否則的話,不敢這麼若無其事的站在這裏。
“臣已經派人去看過了。”劉守有在,別人無法在禦前說話,由這個錦衣衛堂上官複奏道:“是有一個京營小軍,進入鼓院擊鼓鳴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