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0章 海路(1 / 2)

“唐老哥,”艾可中一邊看著酒樓下的情形,一邊向唐誌大問道:“若是陸路不行,我等設法走海路怎麼樣?”

他和唐誌大原本安心在遼陽為核心的地方做自己的皮貨生意,收貨是在開原和撫順關,還有寬甸三處,出貨就是從遼陽往關內出,當然一層層的剝皮,過了錦州到前屯一帶,他們就不管了,往京裏更是不敢想的事。

象京裏的六家做皮貨生意的大商行,比如寶和店這家大型官店,一年的皮貨進貨量都接近十萬張,但這個數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大明士紳階層和富裕階層對皮貨的需要。

當時的大明,到秋冬之時比後世冷的多,春天也是,除了燒炭取暖就是火坑,要麼就別出門,這導致稍微有些錢的,肯定想買皮貨禦寒,而富貴人家,不僅要禦寒保暖,還要美觀,甚至鬥富,你有玄狐皮,我便是有白狐皮方可,所以從奢侈品到生活必須品,皮貨都是當仁不讓。

當時棉花的種植隻是江南一帶,以鬆江府為最多,山東的濟寧府也有棉花種植區,除此之外,全國沒有第三個地方能大規模種植棉花,出產少,還被大量用為軍事物資,皮貨的重要性自然就比後世重要的多了。

唐誌大和艾可中原本是有了雄心,他們是遼陽到撫順關一帶的大商人,如果能搭通往京城和北直隸到山東河南的路子,一路殺過去,一年獲利最少要翻一番上來,要緊的就是物流要殺破地方的關係網,平安到貨,最好是順字行還能代售,否則自己開店,到處典鋪子,雇夥計,還得被地方牙行為主的地方勢力敲詐,大明的生意,不是那麼好做的。

現在看看有些要黃,艾可中有些急了。

“老實說,我在複州和金州中左所都有一些小船,不過那裏幾乎沒有商人落腳,隻有一些小船用來走私貨物到天津,那邊的守將都十分貪婪,小宗貨物送些賄賂還敢過去,要是大宗貨物,隻怕會血本無歸。”

大明的海洋貿易現在是南方特別發達,北方仍然處於沉寂期,最為關鍵的就是嘉靖到萬曆年間,屢次有河漕改海漕的呼聲,如果成功,從南方到登州,天津這樣一條長長的海運水道就會貫通,也會帶動起北方沿海的船運和海洋貿易。

結果在張根生居正的主持下,高拱主持的海漕被中止,這件事上,張居正失分頗多。

當然,這幾個商人不會知道這一點,對他們來說,海路不通是現實,隻有複州和金州中左所一帶的漁民,還有小型的商船會往來於海峽對岸,但規模太小,而且山東按察司根本不會過問地方之事和海貿的事,就算被洗清貨物甚至被殺害,以遼東行都司和山東按察司現在的德性,估計被搶了或殺了,根本也就沒有人過問。

“海路亦不通,罷了,我們還是老老實實的在遼陽賺一份安穩銀子吧。”

“倒是林家倒了,叫我等有些難受。”

“是啊,喂飽了的大蟲被打死了,再來一群餓狼,我等又要大出血本了。”

說起這事,三個商人也都隻能是苦笑連連。他們是遼陽坐商,當然不止林家一家的關係,但林家是遼陽都司,其實正經的稱呼是遼東行都司最強的勢力,林家一倒,再來新的都指揮,怕又要重新賄賂拉關係了。

在遼東,和文官保持密切關係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武將集團,撫順關,寬甸,哪一處都是武將駐守和當家作主,文官大佬們才不會去那樣的地方受苦,是以真的換人的話,對商家來說確實不是好消息。

“好了,他們似乎要開始了!”

三個大東主當然不會閑的跑來看熱鬧……最要緊的,還是要看清楚遼陽鎮和張惟功是怎麼行事,這才能真正推測出遼陽城和遼東都司的未來走向……李成梁雖然是遼鎮總兵,但勢力在廣寧,遼東都司就在遼陽城中,可想而知,未來張惟功的影響會越來越大,遼東都司落入他的掌握之中隻是遲早的事情。

“這位被護衛的大官想必就是總兵官了?”

“是他,衣著樸實無華,神情怡然自得,護兵也多……遼陽鎮的參將也沒幾個護兵,能這般多護兵的,隻有總兵官一人。”

“唉,但願風平浪靜,但願這位總兵官大人,如傳聞中那樣,行事謹慎而愛民。”

“嗬嗬,唐老哥你這可真是善禱善祝,罷了,我們也一樣吧。”

在這樣關鍵時刻,大明政治版圖裏根本沒影的商人隻能雙掌合什,默默祝禱了。

……

……

惟功自然不知道,他在鍾鼓樓下經過時已經被三個大商人密切關注著,現在的他,心思自然是用在眼前之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