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大路往西行得裏半路程,中心堡氣象莊嚴的堡門便是在望。
四周也是一般的農田,隻是平整的更好,種子也明顯種了一段時間,隱約可以看到不少地方已經出苗,看起來象是一塊塊綠色的毯子,輕柔的覆蓋在大片的黑土之上。
放眼全球,有深達近一米黑土層的地方,也就是這一片鬆嫩平原和烏克蘭的廣袤平原,另外便是江南以塘泥覆蓋出來的人工的黑土層,舍此之外,再無其它地方有這般肥沃之極的土地。
在雨中,每個人都用若有所思的眼光打量著眼前的地塊。
今年看來雨水還不錯,入秋之前若再下得兩三場透雨,不論是高粱還是小米或是什麼其它的作物,應當都是可以豐收了。
惟功也是十分欣喜,固然這裏不是麥子和稻米,這兩樣主食才是中國人最喜歡的東西,但有足夠的小米和可食用的高粱也很不壞了,今年看來天時不錯,未來卻是越來越幹旱,最差的年頭如果沒有足夠好的水利措施怕是連種子糧都收不上來,他已經著人到呂宋一帶尋訪玉米和番薯種子,玉米足夠耐旱,邊角地上種植一些是很好的雜糧補充,番薯更好,又不占地還能肥田,是休整地力時種植的好作物,現在似乎北方已經有地方在種植,應該是嘉靖末年就傳入中國了,但早期種植不得其法,直到明末清初之後,掌握了番薯育種和去枝等諸法之後,番薯產量節節攀高,最終和玉米一道,成為清季中葉中國人口爆炸增長的最大功臣。
玉米,番薯,甚至還有辣椒,煙草,這些東西,都已經是惟功汲汲渴求的好東西。
他麾下人才眾多,包括徐光啟等人在內已經在他的鼓勵下精研了多年的農學,屯田司和農學院合作,不停的提升著遼陽作物的產量,如果這些種子到手,可能很短時間,不需要幾十年的時光就能掌握提高產量的辦法。
到時候,一切就真的不同了。
整個屯堡,方圓三裏許,在西南一帶也是一個縣城差不多的大小了,事實上普通的屯堡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區域建堡,普通堡少則千多人,一二百戶,住的屯堡方圓數百步就足夠了。大一些的普通堡四五千人,也就裏許方圓也盡夠了。
中心堡是後來發展出來的,遼陽鎮下真正稱的上城市的隻有遼陽和沈陽,然後就是幾個衛城,衛城普遍都不太大,遼南等地的衛城比起遼西來也差的很遠,坐商不多,行商更少,是極為普通的幾個城池。
在後金興起的早期,盡屠遼南四衛城,整個遼南幾成荒地,一直到百年之後才漸漸恢複元氣,此時的遼南自是截然不同,衛城繁盛之至,而屯堡興起之後,農田成為大塊的莊園,人們聚集一起,漸漸富裕,需求增加,也需要更加繁華的商業,中心堡這種比衛城小,比起普通屯堡大的多的處於交通樞紐,除了本堡之外還有附近各屯堡的商業流通作用的大堡就應運而生了。
在原本的設計之中是沒有這種大城鎮式的屯堡,惟功自己都是感慨,有些事情,你推開一扇門之後,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既然中心堡有必須出現的理由,在遼陽各司的支持下,邊牆外的新屯堡體係中中心堡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了。
或者將來會演變成依堡而居的大型城鎮,就象現在湖廣的沙市一樣,未來之事,誰能盡知?
雖然還隻是近黃昏,不過雨天天晦,天色頗暗,走近一些,發覺堡門已經是關閉了。
可容人員站立和防禦做戰的堡牆上也密密麻麻的站滿了人,不少人張弓搭箭,做出戒備的模樣出來。
“情形似乎有不對。”
一個屯田司的吏員道:“雖說十七堡這裏地處偏僻,人員罕至,但亦沒有成天這般防禦的道理。在東邊還有一個軍堡,駐軍有三百餘人,另外還有幾個火路墩,都是負責屏避這一段方圓三十裏地方的安全,怎地天還沒黑,這邊就象是要迎敵做戰一樣。”
“就是嘍。”有人應答道:“怕是出了事了。”
說話間公安司的巡官已經策馬在前遠遠跑了過去,雨中聽到他在和堡牆上的人對答,過了一會兒,各人聽到開啟堡門的聲響,再近一些,堡門已經大開了。
車隊開始入堡,惟功卻是有意觀察那個巡官和堡中的防守人員。
每個中心堡都有一個局的公安司人員駐守,主管稱警長,下有三個巡官是直接管理治安的一線人員,另外還有文書後勤紀律等輔助人員,等級不一,最高也是巡官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