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四年,七月五日。
東瀛派遣軍總指揮德川不舉下令麾下十二萬派遣軍不計代價的攻打竹溪縣城。
張博林眼見幾萬殘兵敗將堅守不住,便果斷棄城而逃。
公孫拓帶著五萬琉球大軍在龍牙山一帶布防,並沒有前往前線增援。
在公孫拓看來,前線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火坑。
一味的用添油戰術,不過是送死罷了。
不如利用東瀛的急躁和驕傲心理,在龍牙山一帶布防,狠狠讓他們栽個大跟頭。
張博林帶著三百親衛剛逃進龍牙山,就中了陷阱,被公孫拓生擒。
看著被綁的張博林,公孫拓一時間竟然覺得有些無力。
帶不動,完全帶不動!
竹溪前線就算再怎麼是個火坑,也有著幾萬人馬在駐守,那裏就算是幾萬頭豬,也不可能不到一周就給丟了呀。
公孫拓下令給他鬆開束縛,命人將他送回國都。
張博林自知兵敗,無顏麵對公孫老將軍,所以也就沒有向琉球國君打小報告。
不然琉球國君又該疑神疑鬼起來,對於公孫拓這樣的老將軍,他總是充滿著戒備。
畢竟他們在軍中威望極高,資曆還老,非常容易能接掌大軍,這對統治者來說並不算什麼好事。
送別張博林後,公孫拓的眉頭緊蹙,但很快又舒展開來。
雖然前線的局勢一塌糊塗,糟糕到了難以言表的程度,但是卻也成功的讓敵軍的驕縱之心達到了巔峰。
此刻他們縱然麵對龍牙山這樣險要的地勢,他們的指揮官恐怕也不會多加思索。
畢竟順風順水的戰事已經讓他們形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琉球的指揮官不會打仗。
但凡琉球指揮官能有一點指揮能力,萬不可能把戰事打到如此艱難的地步。
公孫拓再次分析起德川不舉的指揮,進而對他的性格,用兵習慣進行分析推敲。
趁著前線幾萬人還能抵擋一會,公孫拓繼續派人到後方催要援兵。
五萬人可不能一口氣吃掉十五萬的大軍,最多是把他們打殘擊敗。
但如果僅僅是做到這樣的程度,還遠不能夠緩解琉球如今的困局。
公孫拓毒辣的眼光已經瞄到了大寧帝國軍隊,通過他們的勢力擴張來分析,已經猜到了大寧帝國下一個軍事目標——舟縣。
那裏與琉球起義軍的地盤接壤,拿下舟縣就等於打通了通向起義軍地盤的道路。
大寧帝國的實力擴張方向太過於明顯,他們寧願攻打兵力是臨縣兩倍的光霞縣,也要向琉球起義軍方向挺進。
公孫拓雖然賦閑在家,但並不是一點消息都收不到。
關於琉球起義軍首領許多人是大寧帝國口音的消息,很快就被公孫拓聯想起來。
公孫拓從來不相信世界上能有這麼多的巧合,再加上朝堂上的一些官員一直在替起義軍打掩護,聯合世家充當起義軍的保護傘,給琉球國君一種擁兵自重的感覺。
實際上都是他們在製造一種錯覺,用來掩蓋琉球起義軍是大寧帝國培養的私人武裝的錯覺。
想到這,公孫拓心中竟然有些膽寒。
他急忙走了出去,對著傳令兵小聲說道:“你拿著這封信立馬出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這封信送到國君手中!這封信事關我琉球國運!拜托你了!”
說著,公孫拓便向傳令兵行了一禮。
傳令兵頓時眼眶一紅,對著公孫拓拱手道:“將軍大人以國士待我,我必將以國士待將軍!這封信哪怕是我死了,也一定會送到國君大人的手上!”
公孫拓眼眶一紅,對著傳令兵深深鞠了一躬。
等到傳令兵出發以後,公孫拓又找到了一個傳令兵行禮……
一連串十幾位傳令兵熱淚盈眶,紛紛踏上了不歸之路。
好巧不巧,有一位傳令兵,為了小心起見,特意裝扮成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