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這是影片《走向共和》中非常經典的一個場景。眾所周知,袁世凱是清末到北洋時期最為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滅亡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後來他能權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憑借的就是他一手培養出來的北洋新軍。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那麼,曆史上的北洋新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這支北洋新軍是如何產生的呢?本期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個話題,北洋新軍的組建與袁世凱的崛起。
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說一下片頭提到的場景。在曆史現實中,士兵們高喊“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這樣的事情應該確有其事,因為晚清的團練武裝都是這麼練兵的,曾國藩訓練湘軍時是這麼操練的,李鴻章訓練淮軍時也是這麼操練的。朝廷知道這麼練兵才有戰鬥力,所以沒意見,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在這種環境下自然也是一樣的。
不過,即便士兵們平時高喊“吃袁大帥的飯,川袁大帥的一這樣的口號,也不意味著袁世凱就能操控北洋六鎮。這點隻要看看當時的大帥練兵歌就知道了。練兵歌的第一段就是“朝廷欲將太平大舉寶,大帥統領遵旨練心操,第一立誌要把君恩報,第二功課要靠官掌教”。很明顯,報效君主排在報效長官的前麵。也就是說,北洋軍平時灌輸的思想首先是忠君,其次才是報效袁世凱。如果袁世凱當時敢把自己放在朝廷的前麵,想必無論他有幾顆腦袋都不夠砍的。
而要說到這支北洋先軍是怎麼來的,我們就要從甲午戰爭說起。甲午戰爭期間,淮軍、湘軍以及各地聯軍糟糕的表現,讓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傳統的團練武裝在近代化的新式陸軍麵前根本就不堪一擊。於是,還沒等戰爭結束,進行洋人教習,完全使用新式軍製訓練以及裝備進行全方位軍事改革的計劃便被清政府提上了日程,確定了軍改的目標。
那麼,具體怎麼改,參照哪國軍隊改革呢?由於日本陸軍師承德國,而淮軍中又有許多德國軍事顧問,因而清政府便接受了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參照德國陸軍編練新軍。1894年年底,常如嚴運使胡玉芬在天津馬場用西法編練新軍,稱定武軍。定武軍誕生之初,訓練采用西法,裝備也進行了革新,但編製仍然是舊式,也就是仍然以成為平時最高編製單位,這種半拉子練兵成果顯然不能讓人滿意,所以沒過多久,不大熟諳軍事的胡玉芬便被調離崗位,定五軍改由袁世凱接管。
袁世凱到任後,首先擴編了規模,增募士兵2250名,將第五軍擴充至7000人,並將番號更名為新建陸軍。隨後,袁世凱又完全依照德國營製,大刀闊斧地變革軍製,在營之上設立左右兩翼,每役1554人,並將馬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單位混合編入。經過改編,新建陸軍相當於一個混成旅,下設兩個步兵役,相當於團,令,轄炮營、馬隊營、攻城營各一個。這種新編製已經具備了合成軍隊的雛形,較之從前的陸營和湘軍、淮軍有了明顯進步。
就這樣,中國的第一支近代軍便誕生了。袁世凱編練新建陸軍的同時,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也在江南編練了一支2000人的新軍,名為自強軍。自強軍的軍製、訓練和裝備與新建陸軍差不多,也是近代新式合成陸軍。另外,當時的直隸提督聶士城聘請德國顧問對其麾下的5億軍也進行了改編。改編後的5億軍官兵合計15000人,分為總部機關和五個戰鬥單位。總部機關下設總理營務處、教習處、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等後勤單位,另有馬隊五營、工程隊兩營,由總部直轄。五個戰鬥單位,其中前、後、左、右四軍。美軍下轄炮隊一營、部隊四營,中軍規模稍大一些,下轄炮隊一營、部隊六營。相比於新建陸軍和自強軍,五義軍的橫向組織結構采用西法,形成了多兵種和各部門相互配合的完整作戰體係,但縱向組織結構還是淮軍舊製改革不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