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義兵運動(1 / 2)

1909年4月,正值東北春耕時節,總督錫良深深知道糧食乃國之命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實在冬閑之時,錫良就已著手安排,督辦各級官員落實春耕工作,同時激賞墾荒之人,原本東北地廣人稀,即便關內的移民潮沒有停止,但大量土地未被開墾,人力嚴重匱乏的狀態並沒有改觀,而日本公然在遼源設立辦事處,進行勘探調查,俄國也時常越界,在大興安嶺,漠河、滿洲裏一帶頻繁活動,種種情況讓錫良頗為警惕。

經過幾個月的工作,作為錫良十分賞識之人的張瑜已經每每被其招入錫良的書房之中商討軍政要務,今日適逢月初,張瑜例行入城錫良彙報情況。

兩人一如既往,沒有寒暄,很快進入正題,對於上個月的軍事情況,聽完張瑜的彙報,錫良較為滿意,而對張瑜新軍編製,錫良雖表麵支持,但一直采取暗自打壓的措施,嚴格控製,而張瑜雖有三個團新軍的編製,但除了趙誌的一團剛剛滿編一千五百人外,其餘楊宇、周中兩個團也僅僅隻有一個營的兵力,而且武器落後,與舊軍無異,對此張瑜雖然多次爭取,但都無濟於事,張瑜也明白,此舉想必是清廷有人授意,嚴加控製新軍之舉,以目前自己的實力是無法使目前形勢得到任何改變,隻能暫且忍下。

不過在此次二人會議期間,錫良卻是時常歎氣,心不在焉。

張瑜見此情景,問道:“大人歎氣,莫非有難解之題,不妨說來聽聽。”

錫良:“目前我們無法掌握鐵路擴展利權而受到日俄的挾製,這就意味著東三省的實權實際上已經被外寇所控製。如此關乎國家主權的大事,受製於人,我甚憂慮。”

張瑜說道:“大人,這些情況,下官也有耳聞,不如引入外資,向美國或德國借款,這樣做既解決了清廷無力支付修路巨款的問題,又在勢力上牽製了日俄的囂張,可謂“一舉兩得”。”

錫良想了想:“製衡,可如此一來,以否引狼入室呢?”

張瑜說道:“美國和德國作為新興的資本大國,資金輸出目前還是其主要的方式,由於其遠離我本土,在領土問題上,不會有太多奢求,不似日俄那般如狼似虎。隻有引進外資發展本國經濟,夾縫中謀求生存,方為當前我等唯一方式。”

錫良沉思片刻:“張將軍文武全才也,你的建議我十分認同,我立刻修書,向朝廷稟明此事。不過,還有一事,估計你也有耳聞,就是日本在我遼源地區的滲透及俄國在黑龍江各地的襲擾。”

張瑜:“大人爀憂,我立刻安排處理此事。”張瑜知道錫良很想讓自己親自前往,但張瑜不敢忘記送行徐世昌之時,徐所說言語:“任何時候,不能放鬆對兵權的控製。”如此黑暗無光的時局,對兵權一時的放鬆很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隻有每月例行會議後,張瑜會回到城中自己的將軍府休息,就當張瑜一行人一如既往,回奔自己府宅之時,褚韋發覺道路兩旁出現了少許自己不認識的人,憑借超強的記憶力和敏銳的直覺,褚韋判定大約七八個人是首次在此街巷中出現,雖然這些人極力掩飾,但仍然逃不出褚韋的眼睛。

多年的安保經驗已將褚韋練就得火眼金睛,任何風吹草動都不會逃出其法眼。褚韋僅一個手勢,其直屬的十八名貼身護衛立即形成防禦隊形,將張瑜護在其中,雖然馬匹依舊行進,但此時,張瑜已在高度的防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