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在部隊裏,也許是因為臨飛最小,或是上頭有人交待要特殊照顧等等臨飛那時還不懂得的原因,在訓練團從連長到班副還沒有誰真正K過他,在生活與訓練上還時常得到照顧。因此三個月的新兵訓練,臨飛跟其他“蝦兵”們相比起來要優厚的多,不過訓練時臨飛也沒比誰少流汗。
下連隊的時候,正好趕上團裏在下達上級首長的新指示:提高文化水平,強化科技練兵,要所有的幹部戰士必須利用一切保貴時間學習文化知識,要自覺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除了槍杆子要硬,筆杆子同樣要硬!如此才能全麵掌握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式武器!
整三個團的駐地到處都能看到政宣部打出的標語、橫幅,還真有點要把軍營變成學堂的架勢!
臨飛就是在這種廣泛開展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潮中,抓住機會利用一切時間補習完高中所有課程的,並把大學四年的英語課程也都學完了。臨飛心裏還真是奇了怪了:在家想讀書來著,父親不讓讀了,來到軍隊是一心想好好學學做軍人的樣子,卻偏偏又讓他把書讀得一發不可收拾,真是世事難料啊!也許是中學的時候臨飛英語底子打得好,別人學起來好象很吃力,而臨飛看幾遍就能通。在部隊三年,臨飛的英語水平經過測試達到六級程度,這意味著他聽讀寫說都沒問題了,現在又學習德語。說起學德語其實僅僅就是因一本德文資料看不懂才產生了要攻克他的興致,反正除了讀書練武,他沒什麼事可幹(當兵幾年,他極少碰到部隊裏組織人馬搞場象模象樣的訓練)。沒想到這德語學起來也沒啥難的!因為他發現語言之間其實有很多互通的地方。為了能買到有關的學習資料,臨飛三番五次地請假到省城去購買,要不就讓家裏給寄來,家裏沒有,就讓有關係的戰友想辦法搞來,那副積極學習外語的熱呼勁使他在一營得了個“洋鬼子”稱號。
營部人稱“趙四眼”的宣傳幹事趙德民看中臨飛這點特長,便時常叫他打下手出黑版報,還時不時地要臨飛幫他寫一些政宣稿,寫出來的東西很見水平,這頗受營裏洪指導員的賞識,當麵總是叫他“小秀才”,搞得戰友們連家信乃至情書也要臨飛代勞了,氣得臨飛暗暗叫苦。
但臨飛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習武。打五歲起,他就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練習詠春拳,後來發展到練習散手和跆拳。由於發蒙發得早,臨飛在這方麵表現得頗有天賦。他十歲時,臨大武為了讓他更好地理解並發揮拳路的技法,便讓他拜在他的拳友,一個潛心研究道學的劉樹熾老先生門下專注學習他家祖傳的內家氣功……龍形功。這龍形功是少林龍吞功的旁係。在功法上同樣講究靜氣養息,氣沉丹田,固元守本。當丹田之氣得到充盈後,便用意念導氣於全身各個經絡和穴道間,讓它如騰龍駕霧般地遊遍全身。當身體內的各個關節都打通後,丹田之氣可以用意念隨意操縱它的去處時,便可意念導氣於身體的任意一個位置,並發揮它的作用。練習這門功法除了強健肌體,開發智力的同時,還可以用來抵抗外敵。但如果需將丹田之氣轉化為力量的時候,就必須長期訓練內力的增加。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通過形體上的動作來引導發揮。比如練習拳路,讓內氣跟著拳路行走。當拳路的發力能夠借助內力時,那時所產生的力量和速度相當於用一個雞蛋打碎一隻碗一般地驚人!臨飛便正是朝這般地苦修。
在三團,臨飛隻字未提這個特長,是緣於父親從教他練武時起,就告誡他要尊崇武德,不要到處張揚顯擺,更不要逞勇鬥狠,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功夫隻能用來防身健體,萬不可招惹事非。臨大武說:叫狗不咬,咬狗不叫,做人要深藏不露!這可是習武之人最難保持的一種修為!要是做的到,終生都受用不盡。
臨飛從小就恪守著父親的這一教誨。
團裏每年都會在節假日,特別是八一這天要求下麵各營在連裏組織有特長的幹部戰士搞些節目到禮堂彙演,豐富一下軍營的文化生活。可每到臨飛處,他就臉紅脖子粗,把個頭搖得跟撲愣鼓似的,說自己除了會讀點書,整理內務還行外,啥也不會啊?總不能捧著書本到台上講一段外語,這也得有人聽得懂啊?因而三年來連他一起站崗、睡上下鋪的戰友以及同在一個連隊的老鄉都不曉得臨飛還是個武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