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還是召喚金手指?
做決定之前,再次看了一下空無一人的屋子,不確定其他人隻是不在家,還是說已經不幸祭天了?
思考一秒鍾,果斷選擇自力更生,畢竟金手指這東西雖然標配但是可能遲到!
萬一需要充能十年八年或者晉升八級工才能開啟,估計自己人早沒了!
還是起來去找找有沒有藥,誰知道才準備起身,腦袋突然就一陣刺痛。隨之而來湧入大量畫麵,整個人來不及驚呼一聲就又眼前一黑暈了過去……
仿佛看了一部黑白電影,裏麵的主角是一個同名同姓的11歲少年。
出生於1950年10月1日,建國一周年紀念日!很有紀念意義的一天!
比原本預計的出生日期,早了大概一個來月。
據說當時他母親李玉華同誌呆在家裏,聽著外麵國慶大遊行傳來的陣陣歡呼呐喊聲,心情實在激動的無法平靜,然後就肚子疼提前發動了。
好在善者自有天佑,最後在醫院平安生產。
隻是周正年畢竟是個早產兒,懷孕期間母體的營養也沒有多充足,所以身體比同齡人弱了一點。
倒也不是什麼大毛病,就是身體免疫力差,容易小病小痛的。特別是秋冬,天氣一旦不好就很容易感冒,而且不容易好。
受身體條件的限製,原主平時也不是活潑好動的,性格比較安靜靦腆。
上學稍微早一點算是6周歲,目前在軋鋼廠子弟學校讀小學六年級,也可以說是高小二年級,學習還算拔尖兒。
為什麼會有高小二年級這種叫法?
因為自1951年起,國家規定了小學學製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其中小學又細分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被稱為“小學四二分段製”。
到了1959年,受“大躍進”形勢影響,國家提出可以進行改革學製的試驗,適當縮短教育年限,控製學時。
所以從1960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始實驗“5-2-2學製”,但是並未全國統一推廣使用。
一直到今年1962年,四九城仍然延用“6-3-3學製”。
再說說家裏其他成員:
父親周茂湖今年40歲,目前是一名軋鋼廠的六級鍛工,工資七十二塊五,也是去年的年底考核才成功晉升到六級的。
母親李玉華今年38歲,一直沒有工作,目前主要任務是照顧小閨女,偶爾在街道和一些小廠子裏接點零工,賺幾塊錢貼補家用。
一家五口人,還有一個大哥和一個小妹。
大哥周正禮今年上半年滿17歲,去年初中畢業,目前是一名紡織廠倉庫管理員。工資二十四塊五,優勢是有員工福利可以多買點不要票的瑕疵布,家裏衣服比別人家富裕點兒。
小妹周玲玲,差幾個月滿4周歲,整天喜歡用小奶音纏著別人嘮嗑,是個可可愛愛的小話癆。
全家住在一個四合院的前院兒東廂房,算是有兩間屋子。
他和大哥一起住在靠遊廊的小屋子裏,倆人睡上下鋪。他年紀小睡在下鋪,他大哥沒得挑隻能睡上鋪了。
家裏的那間正房父母帶著年齡還小的妹妹一起住,既是臥室也兼帶用作廚房、客廳。
兩間房加起來不超過五十多平米的麵積,在這個啥都緊張的年代,比周圍很多一大家子擠一間的人家,已經好的多了。
也是家裏搬進四合院的時間趕早兒,來的晚的就沒有這條件了。
家裏親戚不算多也不算少,母親那邊暫時算沒有親人了,外祖父母已經在建國前去世了,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在逃難中相互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