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就打臉吧,反正隻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當然也不會是別人。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這個屋子怎麼感覺越來越冷了?之前太專注其他事兒一直沒有注意到,不會火要滅了吧?
本來是準備一會兒先去隔壁把藥喝了,現在看來得調整一下計劃。好在自己喝了強化液,身體已經明顯好多了,再等一會兒說不定都能徹底好了。
不過眼下還是趕緊研究一下這個爐子吧,雖然腦子裏有怎麼擺弄爐子的記憶,但是手告訴自己這個還不太會……
隻能趁著現在沒人先練習一下這些日常小技能,熟悉一下手感。
提起掌握技能之快,還得是小說裏,大多都是一得到記憶就能無縫切換的牛人。
試想一下,如果接收的是一個成年人的記憶,二三十年的時間得產生多少記憶量啊!
一次性接收完也隻能說是大概了解這個人的主要經曆和一些關鍵信息。
其他的就像存儲在後台電腦裏一樣,隻能需要用到或者遇到了再臨時去調取回憶!
比如老百姓生活離不開的“柴”,原身記憶裏家家戶戶無論是每天籠火做飯、燒水沏茶或是冬季取暖都離不開煤爐子。
冬天擺在屋子裏,爐子的煙道通過煙筒連接到室外,避免了煤氣在室內的滯留也減少了汙染。
夏天在屋子裏做飯會太熱了,就把爐子挪到院子裏搭的小棚子下麵,等天冷了再重新搬回屋子裏。
以前爐子裏燒的是煤炭煤球兒,後來推廣蜂窩煤,基本每家每戶都改用這個了。
蜂窩煤比起煤球兒,易燃燒起火快,耐燒力強,不需要天天生火,可以隨用隨點。
使用起來十分方便,也沒有爐灰和嗆人的氣味兒,衛生又環保,因此蜂窩煤一出現就風靡全國,走進千家萬戶。
當時推廣蜂窩煤的時候新聞報紙還曾經多次報道過!
報紙上說光是四九城一個城市生活和取暖用煤,一年就要消耗160多萬噸。
如果按一個五口之家來計算,每月燒煤一般需要三百多斤,燒蜂窩煤,則隻需要兩百多斤。
如果在全國推廣蜂窩煤,節約下來的煤炭將會是一個以百萬噸計的數字。
一塊兒小小的蜂窩煤能有如此大能量,也難怪聽說它在後世2016年國際設計周上能與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手扶拖拉機、北鬥導航係統、南京長江大橋四個設計項目一起入圍“經典設計獎”提名!
因為煤一直是緊缺能源,城鎮居民生活用煤實行憑證、票供應製:即購煤本,煤票。
購煤本重要性可與戶口本、糧食本媲美,煤本上麵姓名、人口數量、家庭住址、購煤定量等等寫得一應俱全。
煤票憑煤本、按人口定量發放。
每年第四季度要攜舊煤本、戶口本、糧本辦理下年度購煤本,居民購煤時要持證票到指定的煤店排隊拉煤。
記憶裏,買蜂窩煤可是個苦差事。供應緊張的時候,半夜起來排隊,順利的話中午前後就能買到,不順利的話等幾天或者十天半個月都有可能。
拉蜂窩煤要用地排車或三輪車,需要提前借好。地排車拉的多,要兩人以上才能拉得動,三輪車拉的少些一個人就可以了。
蜂窩煤買回來運到家裏後,有廚房的就放在廚房裏,沒有廚房的就直接放在屋內,或者就放在門外麵。
像四合院這種沒有單獨廚房的,一般都是選擇在牆邊兒砌一個煤池子或者直接用竹筐裝。也有更不講究愛偷懶的人家,直接拿一塊兒塑料布墊底下靠牆一排排壘起來,像一座黑色的小山。
不管怎麼擺放,上麵一定要用防水的雨布或者油布蓋起來。務必保證蜂窩煤不會被雨淋濕,畢竟這可是關係到一家人每天的吃飯喝水問題。
由於每家每戶的蜂窩煤都是有定量的,且大多定量緊張,就需要對家庭用煤量進行精確的控製。
記憶裏全家燒煤封煤技術最好的就是父親了,父親雖然沉默寡言但是做事細心嚴謹,表現在控製燒煤用量上就是:
他通過日常使用時反複試驗把風門的開度分了三個檔,還在風門上作了三個刻度,這樣根據用火狀況可以精確控製火上來的速度,達到控製節約用煤量。
這樣結合不同場景對用煤量進行相對精準的控製,充分體現出了父親的生活智慧和細心嚴謹。
很多家庭雖然沒有用刻度去控製用量,但也都有一些自己的省煤小妙招。
還有的發明了一些實用的工具,讓人不得不佩服勞動人民無窮無盡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