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在小妹一連串的催促聲中,一家人收拾妥當,趕赴昨天商定好的廠甸廟會。
據父親所說,廠甸廟會始於明代嘉靖年間,在清代康乾年間得以興盛,曾有人讚其“九市精華萃,文芳百世奇”。
廠甸廟會一般於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舉行,規模盛大、京味濃厚,在四九城眾多的廟會中聞名遐邇。
廠甸廟會北起南新華街和平門路口一帶,向南經虎坊橋路口至虎坊路,因著與東西琉璃廠這樣的文化街區交彙,使廟會除了民俗氣息,更多了幾分雅致。
廟會以書畫古玩、金石玉器、經史子集、文房四寶獨秀於林,同時,特色小吃、傳統工藝、日用百貨和兒童玩具也頗具盛名。
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樂,各有所獲。
等一家人趕到廟會所在地,雖然時間還是早上,但是現場已經非常熱鬧了。遊人摩肩接踵,貨攤從和平門外護城河橋頭就開始擺起,一直向南延伸下去連成一片。
小妹第一眼就被四周不停轉動的大大小小的風車迷的走不動道兒了,非要央求母親給她買一個。
小妹最後挑了一個對於她來說很是巨大的風車,需要兩隻小手用力才能舉起來。
這個風車是用秫秸杆搭成的架子,上麵裝了一些用紅綠紙條做的像車軲轆一樣的圓形小風車。迎風奔跑的時候,風車輪就會旋轉起來紅紅綠綠的非常好看。更有後麵黃泥做的小鼓兒隨著風車旋轉啵啵作響,有趣極了。
順著攤位一路往前走,有江米捏成的《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等人物栩栩如生。
還有空竹、走馬燈、紙蝶、泥鳥、仙鶴香、鬃人、金魚……
各式各類的小玩意應有盡有,件件都做工精巧、考究,足可以稱之為藝術品。
周正年對其中一種叫“毛猴”的傳統手工藝品最感興趣,聽攤主說做毛猴主要用到四味中藥:蟬蛻做頭和四肢、辛夷做身子、白芨做粘合劑、木通做道具。
這些東西一般都要到中藥店去專門預定,才能保證做成的毛猴,似人非人、似猴非猴。既透著猴子的精靈古怪、機敏活潑,又能表現出人的喜怒哀樂。
大哥倒是買了一個葫蘆造型的‘撲撲噔’,這是一種始於明代,用琉璃做成的音響玩具。
其形如葫蘆,上部有直嘴、底部極薄、稍有凹進,吹氣時底部隨氣壓變化而裏外抖動,就會發出“嘭嘭”的響聲,連續吹聲響即連成一串。
一家人主要重點逛各種玩具、手工藝品、日用雜貨的攤位。
中途路過那些懸掛著名人字畫的席棚,或者擺著古玩、金石玉器的攤位,都是匆匆而過。畢竟全家沒有一個是懂行的雅致人,對這些也不了解。
逛了一上午,每個人都是又累又餓的,剛好前麵水法池前的廣場有幾家茶社,專門供遊人在這裏品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