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兒童節還是很有節日氛圍的,學校一般都會組織學生們一起去公園遊園或者是舉行其他類型的慶祝活動。
所有的少年兒童們在這一天基本都是“盛裝打扮”,男孩子就是標準的少先隊員隊服:白襯衣、藍褲子、紅領巾。
女孩子們的選擇範圍就多一些了,家裏有巧手的媽媽們會拿出珍藏已久的小花布,竭盡所能的做出各種花樣來。
如果條件差一點的沒有小花布,就會想辦法在衣角、衣領這些位置上繡上一朵精致的小花或者可愛的小動物。
周正年今天不用表演節目,穿‘隊服’也就是為了隨大流不顯得太過另類。
等他來到學校大禮堂的時候,聯歡會差不多都要開始了。他趕緊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和徐安同學商業互誇幾句之後就安靜的等待演出開始。
周正年本來隻是抱著隨便看一下的想法,沒想到節目的精彩程度完全超出了他的期待值。
這個年代的孩子真的是多才多藝一點也不輸給後世的小朋友。
有好幾個節目都讓他印象深刻:
比如開場的民樂合奏《金蛇狂舞》,光他能叫的出名字的傳統樂器就有琵琶、笛子、揚琴、二胡、鑼、鼓、嗩呐、古箏等等。
整首樂曲旋律昂揚、熱情明快,鑼鼓也鏗鏘有力,一下子就點燃了節日的歡騰氣氛。
再比如舞蹈劇《吉慶有餘》,是幾個兒童釣魚,最後釣上來一條超級大鯉魚獻禮的搞笑舞蹈,裏麵的演員都需要戴著大頭娃娃的麵具跳舞,難度可一點兒都不低。
還有小品《乘客之家》,講的是一個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的公交售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故事。
裏麵的小演員演起來那些棉紡廠職工、海軍、教授甚至是老大娘等等這些乘客角色都惟妙惟肖,演技可以說完全吊打後世許多摳圖的流量明星。
還有一個讓周正年印象特別深的節目,是一個男同學用笛子模仿各種鳥鳴聲組合成一首樂曲。裏麵的鳥類至少有二三十種,可惜他隻聽出來了布穀鳥、鸚鵡、畫眉這幾種鳥的聲音。
這個節目真的讓他大開眼界,他以前隻聽過口技模仿各種鳥叫聲,還真沒聽過用樂器模仿還能變成歌曲的。
其他的幾個節目當然也很不錯,像古箏獨奏、紅色樣板戲等等。
最後的高潮節目,就是大合唱《快樂的節日》,這也算是六一兒童節的代表性歌曲了。
領唱的小姑娘聲音清脆悅耳:
小鳥在前麵帶路,
風兒吹向我們。
我們像春天一樣,
來到花園裏,來到草地上。
……
親愛的叔叔阿姨們,
同我們一起過呀過這快樂的節日!
……
當初選拔合唱團成員的時候,李老師還問過周正年怎麼不報名參加,結果在聽了他清唱幾句之後就果斷放棄了這個想法。
實在是他的歌聲一言難盡,注定隻能在台下當一名觀眾貢獻自己的掌聲了。
演出最後在眾人雷鳴般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周正年看的也是意猶未盡。
和同學們相互祝福道別之後,周正年又去小基地完成了每日訓練才回家去了。
結果一進垂花門,小妹就像一顆小炮彈一樣衝進來他懷裏,衝擊力差點沒把他給撞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