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來自於作者的一個夢,我參考了敦煌壁畫,不知怎麼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有很多不符合,多多包含
敦煌的曆史古老而久遠。“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曆史的長卷上書寫了光輝的篇章.
敦煌古稱“三危”。至今敦煌市城東南有三個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稱三危山。在距今約4000年前相當於舜禹時的上古時期,敦煌地區就有人類的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息。據《尚書》記載,舜“竄三苗於三危”,成為敦煌曆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夏、商、周時期,這裏就有屬於玉門火燒溝文化類型的羌、戎等民族居住。春秋時敦煌稱瓜州,以地產美瓜而得名。當時有月氏、烏孫遊牧民族在此駐牧。到了戰國,月氏逐漸強大,趕走烏孫,成為敦煌的新主人。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呑並月氏,敦煌為匈奴占據。至西漢武帝時,經過反擊匈奴的戰爭,迫使匈奴“遠循”,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自此,開始了中原王朝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偉業,揭開了曆史上敦煌開發的篇章。
張騫通西域的“鑿空”之行,影響深遠的絲綢之路從此開通。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敦煌郡。到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敦煌郡為敦德郡,東漢時複名敦煌郡。這一時期,敦煌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戰略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務的護西域副校尉駐敦煌,這裏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三國時仍置敦煌郡,屬曹魏政權管轄。西晉承襲不變。東晉時期,晉室南遷,敦煌脫離中原管轄,進入十六國曆史時期。前涼時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合設沙州。公元400年(東晉隆安四年),李暠在敦煌郡稱“涼公”,建西涼國,年號“建初”,初定都敦煌,405年遷都酒泉。北魏初(439年)置敦煌鎮,至晚在延昌年間(512-515年)置瓜州,敦煌均為治所。漢魏之際,中原多有戰亂,大量人口西遷河西隴右,敦煌相對較為安定,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一度成為五涼的文化中心。莫高窟的營建曆史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公元366年(前涼太清四年、前秦建元二年),僧人樂僔西遊至敦煌,開始了莫高窟的營建。隋初廢郡置瓜州,大業三年(607年)複置敦煌郡,同時罷鳴沙縣複名敦煌縣。唐武德五年(622年)更名為西沙州,貞觀七年(633年)再改為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曆史興盛時期。唐建中二年(781年)前後陷於吐蕃。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人張議潮率眾起義,推翻吐蕃貴族統治,建立歸義軍政權,使河西地區重歸唐王朝,至宋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領止,敦煌曆史上稱歸義軍時期。宋景祐中敦煌為西夏占領,統治敦煌達191年。元滅西夏後,於至元十四年(1277年)複設沙州。1280年升為沙州路總管府,隸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永樂三年(1405年)改為沙州衛,後增設罕東左衛。嘉靖七年(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漸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沙州屯墾。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為敦煌縣,直到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同年10月7日成立敦煌縣人民政府,屬酒泉地區管轄。1987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敦煌縣,設立敦煌市。敦煌市隸屬酒泉市,現轄9鎮,總人口20萬人,城市化率達68.45%。總人口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回、蒙、藏、維吾爾、苗、滿、土、哈薩克、東鄉、裕固等27個少數民族僅占總人口的2.2%。沙州鎮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西7公裏處的七裏鎮是一座新型的石油城,現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機關所在地和青海油田後勤生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