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都護府。
康州郊外,武功山腳。
天空飄散著牛毛細雨,入肺後清爽甘洌,一間茶肆裏聚集著躲雨消遣的客人,說書人醒目一響,熱鬧喧嘩的茶館頓時安靜下來。
“上回書,講的是老君山太平宮掌教,如何從一名劈柴道童,變成了道門執牛耳者,今日咱們換換口味,不聊江湖人士,講一講朝廷大員,既然是大員,得挑大的講,如今誰最大?三省六部中,數李白垚李相最大。”
話音未落,底下聽書人泛起了嘀咕,“李白垚是右相,杜斯通是左相,左比右大,難道當我們都是呆子?”
說書人醒目一拍,讚歎道:“這位老兄言之有理,相當有理,為何講右而不言左呢?因為杜相被叛軍關了起來,沒幾天活頭嘍,過不了多久,右相就會變成左相,你若不信,敢不敢和我賭一兩銀子?”
出聲質疑的客人扭過頭,不與靠口舌吃飯的人爭辯。
康州遠離京師,不曾被戰火波及,這兩點加起來,導致百姓對於朝廷官員沒什麼敬畏之心,經常拿來打趣,官府裏的差役即便是遇到大不敬的言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難道把他們抓起來押送京城問罪?
追究下來,當地州府郡縣的官員,可沒好果子吃,相當於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說書人又津津有味開講,“那李相呢,出自琅琊李氏,父親是上任宰相李季同,頂呱呱的家世,按理說子承父業,當宰相並不稀奇,但為何去年被聖人打入大牢呢?放出來以後,又沐浴天恩,成為了宰相,這裏麵的故事,可是相當精彩,嗬嗬……”
說書人淺飲一口茶,賣起了關子。
經常聽書的客人都清楚,故意閉口不談,是在討賞。
幾枚銅板落入書台,說書人立刻眉開眼笑,拱了拱手表達謝意,繼續說道:“這李白垚年輕的時候,被譽為咱大寧第一美男子,有多受喜歡呢?但凡他出府,門口裏三層外三層擠滿了女子,聽說永寧府的不良人都要集體出動,要不然會有大姑娘扒他的衣袍。家世又好,長得又好,引得無數官宦人家的小姐想要投懷送抱,當然也包括聖人的妹妹安寧公主,可惜呀,當時安寧公主已經嫁人了,又比李白垚大了十幾歲,要不然真能湊成一對。不過……這安寧公主對李白垚愛慕極深,天天想著如意小郎君,對自己的駙馬也就越看越不順眼了。”
如果有知情者,聽到荒誕的言論,大概會一笑了之,大寧第一美男子是真的,出府圍滿女子,還要不良人護送,那是純粹臆想而已,李氏相府要維護世家氣象,門口常年肅靜無人,誰有膽子去那裏圍堵。
至於安寧公主和李白垚的傳聞,在十幾年前傳的火熱,京城的百姓都能聊上幾句,放到窮鄉僻壤的康州,倒是沒幾人聽說過。
說書人麼,不搞出噱頭來,怎麼養家糊口,糊弄糊弄百姓,賺口吃飯的錢,也就罷了。
見到說書人又喝起了茶,低著頭緘默不語,客人喊道:“說呀,你這老窩瓜,總是講到一半就要錢,李相和安寧公主是不是睡覺了?”
哄堂大笑。
宰相和公主的旖旎傳聞,遠比將軍征戰四方更感興趣。
又是幾枚銅板掉落書台。
說書人笑眯眯說道:“至於睡沒睡覺,我又沒鑽他倆的被窩,哪能聽得到動靜,隻不過李相被關進天牢那些天,他的正房夫人去找了趟安寧公主,聲稱隻要救李相出來,可以二女共侍一夫。”
下麵傳來放肆大笑,“哈哈哈哈,怪不得李白垚能夠成為宰相,原來是鑽公主裙子鑽出來的。”
出言不遜的是一名中年男子,三角眼,鷹鉤鼻,相貌陰戾,一襲玄色錦袍。
武功山掌教師弟林飛沉,方圓百裏的地頭蛇。
武功山弟子數百,在江湖中頗有威名,紮根在此地多年,不是官府勝似官府,逢年過節,縣令都要送一份厚禮過去,要不然賊都抓不到。
客人見到是武功山四當家,誰都不敢出聲,害怕林飛沉一個不高興,把自己當柴火給劈了。
武功山亦正亦邪,既能舍粥救濟災民,又能幹出殺人越貨的勾當,好事由掌教來做,惡人由幾名師弟來當,賺夠了名聲,還搜刮了大量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