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韜光養晦 一軍如鐵(2 / 3)

所以在新式的遂發式火槍沒有生產出來之前,林洲隻能給第一軍裝備原來的鳥銃了。

經過近一年的訓練原先的兩萬多人也是淘汰的隻有一萬八了,這些人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對於他們的保障林洲可是花了很大的代價的。原先的每個月都是從皇宮的內庫中和文味軒的盈餘中撥款,對於官兵的薪餉和物資保障都是優先。

在夥食上麵,幾乎是每天都有肉,白麵饅頭和大米飯那也是管飽的。要知道全大明朝的兩百多萬軍隊中像這樣的夥食保障可是從來沒有的,即使是九邊駐軍也是不能夠享受的到的。當然了,一軍的訓練強度也是整個大明朝中前所未有的。每天早晨卯時就是開始起床晨操,當然就是越野長跑了。這也是林洲親自定下的規矩,這個長跑的路程跟後世解放軍的距離是相等的,也就是十公裏。

長跑回來後才是吃早餐的時候,兩刻鍾之後就是每天的早操。剛開始的三個月就是枯燥乏味的隊列與軍姿練習,雖然是皇帝和一幫的侍衛軍官們定下的操典,但是開始時還是有很多的人不是很適應。連著楊一簡也是抱怨的多了,後來更是都鬧到了林洲的禦前,不過林洲還是知道事情的輕重的並沒有放棄這種訓練的方式。也是有著幾次就是連林洲也是親自的到訓練場上跟著作訓,不過那可是一個驚天動地的行為,最後還是在一幹武將們的勸說死諫下罷了,自此再也沒有人抱怨這種方式來。

對於這支軍隊來說,可是傾注了林洲巨大的心血的。即使是遠在滄州的時候也是通過錦衣衛信使來了解訓練的進度,為了這支軍隊林洲把他來自後世所有的知道和不知道的知識都運用了上去。

目前第一軍全軍一共一萬八千餘人的戰兵,加上六千的輔助兵力總計達到兩萬五千人。

第一軍所有的軍官大約四百人左右,除去當初林洲從錦衣衛隨身教授的那些軍官外,其他的兩百多人都是從六衛中挑選出來的精銳。其中也就包括了在延慶一戰中幸存下來的許繼和獨臂馬賁以及和他們一起的二十多個兄弟,他們都是在各項的軍事技能的比賽中出類拔萃的,所以也都是大大小小的軍官了。

至於一軍的裝備也是沒有多大的改進的,都是用的明軍現役的製式武器。火繩槍、虎尊炮、佛朗機炮等等的火器也都是現役明軍的製式裝備。這倒不是林洲不想給第一軍換裝更加先進的東西,即使現有的裝備在這個世界上也都是數一數二的了。關鍵的是在於人的問題上,而人的問題歸根結底卻是在製度上。

林洲雖然並不是一個當過兵的人,但是作為一個生在資訊高度發達的社會裏,軍事上的知識還是多少的懂得的,這些作為新的軍製改革的一部分就是已經足夠的了。

對於士兵來說,在明朝當兵無非就是一個發餉的過程而已,所以士兵對於國家和軍隊嚴重的缺乏責任感和歸屬感。這也是這個時代所有的士兵們都普遍的存在的一個現象,畢竟這個時代的人還是沒有形成什麼國家和民族概念的。所以林洲也是沒有太多的好的方法,不過既然是重利那就等於有了很好的突破口。在禁衛軍六衛中所有的士兵中開始解除軍籍的嚐試,而且每一個士兵都是能夠分得到的足夠的田產,即使是家人也是能夠很好的生活。

僅此一項就使得四萬多人受益,也就是說有四萬多的家庭得到了好處。為了能夠有足夠的土地來分給這些軍士們,林洲還把延慶以及通州的部分皇莊也貢獻了出來。士兵們得到的是一份簽訂了三十年契約的田契,而且每年所要繳納的僅僅是每畝兩分銀子的稅賦(這是因為馬上要實行一條鞭法,所以才在軍中提前開始嚐試)。這樣的稅收已經是很低的了,加上是皇帝的禦用親軍,更是沒有人敢在這些軍人家屬的頭上亂攤派。

對於如何的防止田地的買賣,林洲也是煞費了苦心。士兵們的田契並不是普通的田契,士兵們的田地都是有原來的屯田,在經過抽簽分配之後作為官田隻是對於士兵們有了使用權,當然了這個使用權卻是長達三十年的。為了防止以後的官府使用手段來收回土地,林洲更是在積極的創立一部法律,這就是被後世人所稱道的《土地法》。不過現在這一切都還在醞釀中,還是隻有一個雛形而已,而且在林洲這個後世人的指導下這個法律也已經快要出爐了。每人五十畝的田地也是考慮到這個時代的農業耕作水平而定的,一個士兵的家屬大多都是在五到十人之間,這五十畝的田地對於一家人而言足夠了。

這個時代的耕作水平是很低下的,在北方各省的產量大多是在每畝一百到二百斤之間,不會太多。除去田稅之後剩下的也是剛剛夠一家人正常的生活開銷,要想過上更好的日子隻能夠在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上下功夫了。這也是林洲以後所要繼續革新的方向,隻是現在他已經被帝國上下繁雜的事務糾纏的分身乏術了,目前自是顧不到這方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