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戚繼光在聞天樓上擺下酒席宴請群臣歡聚一堂時,我卻沒有那麼好的命,獨自一人關在乾清宮裏。這皇帝做的並不比這些文臣武將們有樂趣,或許孤家寡人這個詞就是從這裏來的。樂也罷,悲也罷,都不可能跟誰分享!
困擾我的是財政問題!但財政又不是簡單的可以獨立拿出來講的,它勢必會牽連到很多的方麵,包括土地改革,稅賦改革等等。而我又偏偏必須將它單獨舉出來一一得予解決,這才是最為困擾的地方!
張居正這十年的努力,還是給我留下了些家當。在太倉裏存有六百多萬兩銀子,在太仆寺也有四百五十萬兩,在應天(南京)也備有二百五十萬兩,在一些富庶省份的府庫中加加起來也有二百多萬兩!另外在京城糧倉裏還有足夠京城一地往後九年的用糧所需。這在當時還沒有財政儲備這個詞的年代裏,能有這般遠見拙識,張居正其人也甚是了得了!
這就是我現在能調動的全部家當。
但需要用銀的地方卻是比這多的多!單就要編練出一支三十萬人左右的專職軍隊的京軍來說,就需要每年花費三百六十萬兩銀,兩百多萬石的糧米!這往後要是裝備一些武器的開銷就更是沒個底了!總不能還讓他們去墾種屯田,自謀出路吧?這戰鬥力如何保證?對軍隊的正規化及土地改革也是不利的。而此時的明朝,雖經張居正的改革,賦稅收入大有增加,可也不過是從四百餘萬兩增加到六百餘萬兩!而這六百萬餘兩裏按照現在的分配辦法,給這皇宮用度就要一百八十萬兩,宗祿(給姓朱的家人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的工資)分兩百三十萬兩。每年給皇宮裏的皇帝跟太後妃嬪等的零用錢五十萬兩!全國官員俸祿約需兩百萬兩,若不是明朝印有紙鈔,官員所發的俸祿多以紙鈔或實物發給,單就以上幾項就足於讓明朝廷陷入財政赤字危機!若是要打個戰,建個宮殿什麼的,就隻能向老百姓加派各種名目的賦稅了!
——PS:大明通行寶鈔,明朝印發的這種紙鈔隻發不收,也就是朝廷隻管發給官員當工資,或者是發給工程用項,可要是政收稅銀等老百姓卻不能以紙鈔交納,也沒有一個金融係統,缺少可以接受紙鈔的存儲或新舊鈔交換的機構,以至於形成了惡性的通貨膨脹,明初發行的寶鈔到萬曆時已經變成二十換一甚至更高,而官員新領的寶鈔一到市麵也隻能是以二換一,明時官員的俸祿本來就比前朝要少,又要講麵子,顧及官員體麵,不貪都難!——
要想有錢,無外乎開源節流!
但是如何開源呢?總不能使用史上萬曆用的那些辦法吧?
加稅是不可行的,也是我不能接受的!而且不但不能加還要減輕百姓賦稅負擔。也就是還沒開源,首先就先截了一條財路,還有一條財路也是要截了的,那就是丁稅。中國人可能是因為文化的原因,都好生養。此時的在冊丁數有近六千萬人,按男女比例平均來算,那人口的總數也就是有一億兩千萬。這個數字還是比較保守的,因為丁稅的關係,常常會有瞞報的現像,估計總數會在一億五千萬左右。這個數字已經占了此時全球人口的一半還要多!在我看來此時明朝手裏握著的最好的武器不是軍隊的戰鬥力,而是利用好這個人口數量。估且不談什麼爭霸全球這種讓電腦嘲笑一番的想法,但後世的美國與澳洲是我在所必得的,通過軍事占領,利用人口的優勢大量移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控製一個地方,形成一個主導當地社會與文化發展的主體!至於海外領地的控製與管理,那就是後話了。就算真的發生了後世時美國獨立戰爭那樣的情況,也不是一件很壞的事,畢竟中國人對祖宗的認同感,不是歐州人所能比駕的。那麼隻有通過減輕老百姓負擔,增加收入,老百姓有了錢和多餘的糧食自然才會想多生幾個,人口基數也才會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