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六科廊房與通政司,六科廊房既然已經臭的不能再臭了,幹脆就扔掉,但通政司必須拿起來,而且給予更大的職能權力。
萬曆要想推行新政,依靠現有的這一套官僚係統是絕難成事的,但短時間內找到如此多的人才進行更換,根本就不可能。這就需要一套全新的行政係統,它既處在現有的係統之中,又能獨立行事,並且是能統觀全局,除了軍隊之外,六部各事都受其節製的一個小朝廷,人數不用太多,但都得是幹事的人,萬曆想要推行任何政事,就可從中派人前往督辦,加以落實。
這就與通政司原先的職能差不多了,隻是多了更大的行政權力,而不單單是一個監督機構。隻要將通政司升格為通政院,其地位與六部同等,同樣也處在內閣監管之下,這樣可以使現有的官僚係統更容易接受通政院的升格,也可使通政院處於內閣的監督之下。
實際上這與現在派往各地監軍和礦監等的性質差不多,但太監去往各地都建有監軍府或礦監衙門,是屬於一種長駐機構,而通政院是衝著事去的,事辦完人即走,少了地方保護主義,隻以辦事為目的,事辦好後就可將相關材料交給督察院備案,一來讓督察院對所辦之事有個了解並對辦事過程形成監督,二來,可由督察院對事後的落實情況繼續監察,以免人走茶涼的情況出現,使得政策具有延續性。
但通政院權力過大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派出去辦事的人,好的可以造福一方,壞的就會反正事不關已高高掛起,隻求辦成事邀功請賞,而不擇手段,事雖辦成,卻遺害後世,甚或再刮上一筆不義之財。
內閣做為唯一一個對通政院具有管理權力的機構,如果其成員構成涉及的覆蓋麵不夠全麵的話,通政司完全有可能在萬曆自己有意無意的偏頗之下,變成新的“太監”。這是值得警惕的一點,因此萬曆還決定增加內閣成員數量,內閣除去首輔與次輔各一名外,六部及通政院主官七人一並入閣,組成九人製內閣。不管通政院經辦的是關於哪一部職權範圍內的事,在內閣裏都有一張直接做出監督的嘴,同時,通政院又可以通過內閣提出自己的意見,除了互為監督外,內閣也就成了一個交流的平台。
這樣的安排萬曆沒準備去跟誰商量,現在他在官員心中的“威嚴”已經有了,做為皇帝他本來就有安排各部的權力,現在他完全可以放開手腳來做這種權力分配遊戲的主導。隻需下一道諭旨,將通政院升格及增加內閣成員一事通告各方,再將各部主官都升到二品,侍朗從正四品升到三品,其餘人等官職品級暫時不變,一來可以用這種升級堵住幾位權官的嘴,二來現在的各省巡撫也是領著三品銜,同為三品別人幹嗎要聽你的呢?就是聽了,發號施令的人也不得不有所顧慮。天高皇帝遠,萬曆是管不著巡撫的,但卻可以管得著尚書,這就使得權力更加集中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