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以酒治病(1 / 2)

相傳黃帝打敗了炎帝和蚩尤,一統江湖後,民生內政就提上了日程。

這段時間黃帝和他的大臣們都比較忙。老婆嫘祖通過觀察蟬,發明了繅絲讓人們穿上了衣服,既防寒保暖,又遮羞避醜。命令倉頡造字,使人民再也不用結繩記事,也能讓曆史得以延續。

這期間和酒有關的事,就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以問答的形式,記錄了黃帝和岐伯關於疾病和養生的言論,所以後人稱醫術為岐黃之術,來由就是源於黃帝內經。

其中關於酒的話題有很多處。

如雞矢醴——《素問·腹中論》: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有個病號胃脹,早飯吃了就不想吃晚飯,這是咋了呢?

岐伯答是腹脹。

咋治?

答曰:用雞便便配酒,一劑認了頭,兩劑就好了。

這裏我給黃帝配的是翻譯過來的河南話,因為黃帝是俺河南人,鬢毛衰不衰的先不說,鄉音那是不能改的。

還有更狠的,不能喝直接灌,想來這就是愣灌的由來吧。

素問.繆刺論中有一段: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立已,不已,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之,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大意就是,一旦出現了脈搏還跳,心髒也動,就是人不能動,跟死人差不多的情況下,先用針灸,又是刺腳又是刺手的。這些我是不懂,不敢亂猜。如果針灸不管用,就用竹管吹倆耳朵,到現在估計塑料管應該也可以。

看到這裏我是真心佩服這位岐伯,人家都昏死過去了,掛了急診家屬著急的不行。這位岐伯還一直堅持使用物理療法,又是針灸又是吃耳邊風的,這成本多低呀!再比比現在的黑心醫院,看見這麼重的病號,肯定先說一句:臥槽,來大活了!不把錢榨幹嘍,都不忍心讓出院。

人家岐伯還說了,假如針灸吹管都不行,還得用藥。所以過去人的醫德醫風真是沒得說,物理療法不行,再考慮用藥,有個先後之分。

我們來看他用的藥,可以說就不用考慮賣房子動醫保。左耳朵邊的頭發剪掉一寸,燒成灰,用一杯酒攪和攪和喝下去就好了。如果不能動沒法喝,那就隻能硬灌。

看到這想起來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看來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有很大的道理,關鍵時候能救命啊。如果說曹操割發代首屬於耍流氓的無賴手段。那麼黃帝內經這段記述,可是實實在在的古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