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在薑尚、姬旦等大臣的輔助下將都城由豐京(也做灃京)遷往鎬京,實力大增。在孟津舉行了著名的盟津觀兵。兩年後伐紂成功,正式定鼎天下。
武王並沒有把商紂王後裔殺掉,而是把商朝的舊地封給帝辛也就是紂王的兒子武庚。但又怕武庚叛亂,就派了三個信得過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把朝歌附近圍了一圈,稱為三監。
姬發活著時候,這些兄弟們一來念及舊情,二來也忌憚武王的威名,所以老老實實的扮演著對武庚監視居住的職責。
可惜武王有命打天下,卻沒命享清福,滅商後僅僅四年,就一命嗚呼。
武王崩後,太子誦即位,就是成王。隻不過這時候的成王年幼,僅十三歲,也有說還在繈褓之中。所以武王臨終前,委托四弟姬旦也就是周公旦攝政。後世津津樂道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源於此。
姬發在位時候,管叔蔡叔霍叔那都是親兄弟哥們。大哥伯邑考死了,老二姬發順理成章的上位,再加上姬發本身能力出眾,眾兄弟臣服於他還算心悅誠服。可是二哥死了,你老四獨攬大權,可就有人不服氣。
說到這裏,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周禮。我們都知道百家爭鳴,孔夫子最推崇周禮。其實周禮包含的紛繁複雜,遠不是三五句話能解釋清楚的。
就比如說這個稱呼,老頭在位時候,他的兒子叫公子某某咱們都比較熟悉的公子小白,也是大名鼎鼎的薑小白齊桓公。還有那位晉文公,沒上位之前,叫公子重耳。當然啦,這裏也有嫡庶之分。等老頭辭世,兒子繼位後,老國君的兄弟哥們被稱作某叔。就像現在的管叔蔡叔霍叔,往前推,應該叫公子管、公子蔡和公子霍。
至於現如今太子誦即位,當了王,他的叔叔輩的管叔等,按道理應該改個稱呼,公叔管或者公叔蔡,也有叫公輸的,比方說大家都很熟悉的魯班,原來就叫公輸班。按照周禮來推,魯班應該是魯國國君的叔叔或者爺爺輩的。但就其出身來的,很可能是庶出。
當國君的妻妾成群,年齡相差很大,四世同堂也屢見不鮮。有時候國君的輩分高,所以又衍生出了如公孫和王孫。比較出名的有公孫比較多,王孫在楚懷王問鼎中原時候有個王孫滿,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話休煩絮,武王死後國家政權實際上掌握在姬旦手裏,薑子牙和姬發的五弟召公還都有點小意見,更何況外在領兵的管叔蔡叔霍叔呢!
召公姬奭和薑子牙就在京城,周公旦還好給他們解釋。可其他幾個,就不一樣了。
這裏還需要交待的是,武王建立周,為了保證四海安逸,封了親眷以及上古帝王後代們每家一塊地,可以享受百姓稅賦,也有一定的兵權。大大小小共七十一家諸侯,如周公旦的封地是魯國,薑子牙被封在齊國,紂王帝辛兒子武庚封在了商朝原來的國都,就是現在的安陽。不過令武王沒想到的是,老輩在一塊穿一條褲子的交情,後輩們卻打的不可開交。此也是後話,暫且按下。
單說武庚打聽到蔡叔霍叔管叔,這幾個周邊監視自己的人,心理上有些變化,不由得也動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