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又是苞茅(1 / 2)

魯國現在實力小,不敢公開跟齊國抗衡。再說了一個外甥殺就殺了,犧牲他一人,幸福全魯國,也算死得其所嘛。

至於管仲,那就是個跟班的,死活跟他魯國更沒什麼關係。

想想也是,為了兩個人和一個大國開戰,確實不明智。

所以魯國很聽話,把公子糾割了腦袋送齊國。將管仲木籠囚車,派人押送著往臨淄而來。

曲劇卷席筒小倉娃被押送洛陽準備開刀問斬時候,在路上問解差離洛陽還有多遠。回答25。小倉娃就不走了,那意思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管仲則不然,剛上了囚車出城,就對押解人員說,快走快走。那幫人還奇怪,說你讓走那麼快,不是趕著去送死嗎?管仲也不解釋,隻是讓加快速度。

據說管仲為了讓他們能走快點,發明了一種口號。

具體是什麼,也沒有人知道了,我估計類似於現在的一二一。跑步時候都知道,教練喊一二一,喊的頻率快,跑的就快。反之,喊的無精打采,跑的也就拉胯鬆散了。所以把管仲放在口號界鼻祖的位置,估計沒有人不服。

讓走快點,那是有原因的。果然後來魯國有明白人,知道管仲的才幹,就想追過去把他直接殺了。但是等快追上時候,人家已經到齊國地界了。追到齊國屬於越界,那會引起國際糾紛的,諒他們也沒那個膽。

總之,管仲算是順利到達齊國。

朝堂上,齊桓公當然要擺擺君主的威風,煞一煞管仲的銳氣。首先舊事重提,說你小子那一箭,差點沒要了我的命,今天犯我手裏,覺得寡人會怎麼收拾你呢?

但是管仲不吃那一套,擺出要殺便殺,想砍就砍的架子,可就有點讓齊桓公下不了台。

這種套路沒什麼稀奇的,無非還是鮑叔牙出來打個圓場,大家哈哈一笑,怨仇消彌於無形。

退了朝,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三人坐一塊,就沒有那些劍拔弩張。擺上酒菜,邊喝邊聊,開始商量治國策略。

但凡做事,必須先有個大致的規劃,分出來輕重緩急,拿出個大政方針。也就是說,得先有理論基礎,才能付諸實施。

管仲給出的方法,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富民,富民就得倉廩實。

民以食為天,你讓老百姓餓著肚子給你打工,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第一個必須解決的要務,就是先吃飽飯。才能有軍糧,要不然人吃的都不夠,哪有餘糧釀酒啊!所以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跟我們現在說的窮生奸計,富長良心屬於一個道理。

政治次之,搞政治就得順應民心,禮與法共用。

那時候周禮是至高無上的標準,但是管仲看到隻講禮還是不行,必須要有法。大概意思就是遇見講理的咱和他講禮,遇到不講理的呢,那就得嚴格按照法律辦事。

軍事方麵,管仲的思想是拘之以利, 結之以信, 示之以武。大致意思是前麵兩條不管用時候,才能用武力解決。

同時管仲推薦了五個人,後來被稱為五傑。

隰朋為外交部長, 寧戚任農業兼後勤部長,王子成父為三軍總司令,賓須無出任最高公檢法司總長,東郭牙敢言善諫,專門給國君挑刺。

總之,這場酒不見得是多好的酒,菜可能也就平常那幾道菜。但是這三人當時也許不知道,他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創造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