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牧童指酒(1 / 2)

鄭氏訓斥一頓,女兒崔鶯鶯極不情願的出來見了張生。正是這一麵,讓張生欲罷不能。

接下來張生是茶飯不思,非要追求這個表妹。崔鶯鶯的丫鬟紅娘從中牽線搭橋,倆人經過幾個回合,終於走到了一起。

隻不過這個在一起,那是瞞著大姨媽的,算是苟且偷和。

不久張生要到長安參加考試,倆人隻得分別。

沒想到的是,張生回到長安,對朋友炫耀這件事,卻說這種女人屬於禍水級別的,不能娶回家。也就是說,不是以結婚為目的的耍流氓類型的談戀愛。

這就是張生的始亂終棄,後來雖說張生又跑過去想再敘敘舊,人家崔鶯鶯看透了張生的本質,再也不肯相見。

和元稹白居易同時代的,還有一位韓愈。

這哥們命運也是不咋滴,趕上了唐憲宗迎佛骨。

唐憲宗剛上位時候,確實做了一些積極向上的工作,朝政也一度開明,頗有中興之相。

隻是覺得自己功勞大了,思想上就起了變化,開始一心向佛。

恰好法門寺佛塔門三十年後開一次,覺得趕上機會的唐憲宗就想把佛骨迎到宮裏供奉三天。

問題是這玩意得花錢呀,這儀式那排場的,肯定勞民傷財。

朝中大臣都不是那種不學無術的街頭混混,那都是讀聖賢書才做官的。並且自古儒家和佛家在理論上就有許多不同之處,講究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文化,對於佛教那些故弄玄虛,很多時候是看不慣的。

其實想想也是,一個死去多少年的壞骨頭,你弄進宮來能幹嘛?指望著對一塊腐朽的骨頭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國泰民安或者發家致富,也隻能在夢裏才能想到。

所以年輕氣盛的韓愈,是極力勸阻反對皇帝迎佛骨的主力軍,並上了個表章。

奏章中寫道:

佛本來就是夷狄之人,不知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何況曆代信佛的帝王都短命,反觀三皇五帝哪一個都不信佛。如今佛祖離開人間許久,枯骨難免凶煞晦氣,不宜迎進宮內供養。應當把這佛骨投入烈火之中,亦或沉入水底,永遠斷絕其根本,讓天下都不再受到誘惑。如果佛祖真的有靈,所有災禍都應加在臣的身上,臣絕對不會後悔。

按說韓愈這氣勢夠足的吧,有災難情願自己扛,絕不後悔。

隻是正在興頭上的唐憲宗,怎麼可能因為一份奏折就改變想法?勃然大怒的唐憲宗就要將韓愈立馬斬首,你不是想加自己身上嘛,那就現在加吧!

多虧幾個大臣聯合求情,唐憲宗才饒了韓愈小命,發配到離長安五千裏的潮州做官。

大臣的勸諫沒能阻止唐憲宗,還是舉行了隆重的迎佛骨儀式。結果不久後,憲宗就死了。

巧合的是,後麵唐朝還有一位迎佛骨的皇帝,也是舉行了沒幾個月就死了。

不得不說,唐朝真是詩人燦若晨星的時代。跟元稹柳宗元白居易差不多同時代的很多,比如剛說的韓愈,還有劉禹錫等等。

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也是千百年來兒童啟蒙必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