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趙沐與公孫瓚在廣宗前線艱難的抵擋黃巾軍的進攻時,朝廷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
而董卓也帶來自己的本部兵馬,冀州戰場漢軍增至六萬,而隨著董卓的到來,冀州戰場的漢軍終於有了統一的指揮。
董卓也是第一時間召見了眾多將官,因為北軍五校是此次平叛的主力,所以董卓對於北軍五校尉相對客氣,尤其是聽說趙沐也是涼州人,顯得格外熱情。
與眾將官認識過後,聽取了公孫瓚與趙沐對於冀州形勢的具體分析,董卓放棄了盧植圍攻廣宗的策略,準備集中主力北上攻打下曲陽的張寶,尤其是聽說張寶主力大部已經與廣宗張角彙合,更堅定了優先攻打下曲陽的決定。
趙沐與公孫瓚認為,雖下曲陽張寶主力大部來到了廣宗城,然下曲陽還剩餘五萬左右的黃巾軍,若先攻擊下曲陽一旦不能速勝被下曲陽黃巾軍拖住,待廣宗黃巾軍回援,恐怕有全軍覆沒之險。
所以公孫瓚與趙沐堅決不同意先攻擊下曲陽的決定,建議與當麵之敵先對峙,以騎兵之利擾亂敵軍陣型,然後集中全部騎兵,全力攻擊張角中軍,若一舉攻破張角中軍,則賊眾自潰,廣宗下曲陽都是囊中之物,主動權也會來到自己這邊。
哪知董卓害怕靈帝會因戰事遷延日久而怪罪自己,打算速戰速決,先集中主力攻擊下曲陽的黃巾軍,再轉頭消滅廣宗的敵軍。
趙沐等人見苦勸無果,無奈隻能退而求其次,讓趙沐與公孫瓚統領的騎兵留下,拖延住廣宗城外的敵軍,而董卓統領漢軍主力先攻擊下曲陽。
董卓統領五萬餘人趁夜色掩護出了營寨,北上往下曲陽而去,而趙沐與公孫瓚率領剩餘一萬餘人依托營寨,拖住張角的二十餘萬大軍。
趙沐命令士兵拖著樹枝在營寨內跑來跑去,造成大軍尚在營寨的假象迷惑張角。另一方麵緊閉營門,不給張角可趁之機。
而張角也沒有閑著靠著人數眾多,就要強攻營寨,哪知因為山路狹窄,無法發揮人數眾多的優勢,又因為缺少攻城器械,而被趙沐數次打退了進攻,而在此期間,公孫瓚也率領手下的白馬義從側麵襲擾張角使得無法全力攻打漢軍營寨。
但也僅僅是頂住了張角的幾次進攻,隨著時間的推進,張角很快會知道,營寨的漢軍情況,而趙沐公孫瓚隻是寄希望董卓能迅速的攻下下曲陽,迅速回援。
再說董卓這邊,出了營門急行三天後,終於到達下曲陽,而張寶把自己的大部分軍隊派出援救廣宗城後,便一直緊閉下曲陽城門。凡是要進城的皆要通稟張寶。
董卓見無法偷偷進城,無奈隻能發起強攻,下曲陽的黃巾軍雖被突然出現的漢軍嚇了一跳,但在張寶的指揮下,慢慢鎮定下來,朝著城外的董卓軍就是一頓箭雨。
董卓也發狠了,知道若不能迅速攻破下曲陽,待廣宗黃巾軍回援,自己就是死路一條,所以親自披掛上陣,另外讓李傕郭汜統領自己精銳飛熊軍先行在東門猛攻,其他部隊圍住下曲陽其他三門猛攻。
張寶一麵派人擋住董卓的攻擊,一麵派人前往廣宗城向大哥張角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