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讓這老哥倆兒頭疼的問題是,荷蘭和西班牙的海軍一夜之間聯合在了一起,對鄭成功的水師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而在陸地上,突然又有大批倭寇從台州、鬆江等地登陸,而且這次來犯的倭寇不像是之前的海盜。而是裝備精良,衣甲鮮明,更像是倭國的正規軍。
原來是早在這次遼東之戰發生前,西班牙、荷蘭還有倭國就已經達成了入侵大明的計劃。這件事情的起因,還要從上次燕震在東海擊沉荷蘭戰艦和武裝商船說起,挨了打的荷蘭戰艦逃回台灣後,台灣的荷蘭總督葵一當即就對西班牙方麵提出了抗議。
被抗議的西班牙總督普裏休斯一頭霧水,後經多方打聽才弄明白原來是荷蘭人在東海海域吃了虧,認為是自己幹的。經過解釋,荷蘭人將信將疑。
這時正好趕上了滿清政權派人來和普裏休斯洽談共同對付大明的事,於是在安東尼奧的建議下,普裏休斯和葵一就製定了一個在大明南部發起一場軍事行動,以策應在北方作戰的安東尼奧和清軍的計劃。
這個計劃同樣是拉上了日本,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日本離大明比較近,同時又和大明有些恩怨,利用日本的兵源做基礎,入侵大明,西班牙和荷蘭為日軍提供歐洲的武器。
於是,在明軍血戰遼東的同時,一場三國聯合對於大明南部的入侵也拉開了序幕。荷蘭戰船和西班牙戰船的火炮遠比鄭芝龍的火炮犀利,一番交戰下來,鄭家艦隊吃了大虧,被擊沉了戰船上百艘。
後來,清軍在遼東戰敗的消息傳了出來。同時安東尼奧又和多爾袞協同日本簽訂了“長崎協定”。西班牙、荷蘭、日本三國更加強了對鄭芝龍的進攻,希望在明軍反應過來之前,盡可能多的控製大明南方的領土。
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大明最精銳的主力邊軍和修羅營雖然遠在遼東,而南方的明軍也確實不如北方彪悍善戰,武器裝備更是沒法和修羅營和邊軍相提並論,但是南方仍然有一些軍隊和勢力難以對付。
首先就是鄭芝龍的鄭家艦隊,這支隊伍的火炮犀力遠不如西班牙和荷蘭戰船,但是勝在數量眾多。而且鄭家艦隊擅長火攻,經常是一群又小又快的火船飛速竄向西班牙戰船後,福船直接頂著炮火貼過來。雙方戰船接舷之後,鄭家艦隊的水手就會跳幫肉搏。
西班牙和荷蘭的水手雖然都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優秀水手,但是麵對海盜出身的,鄭家艦隊這群亡命徒的貼身肉搏,還真就不是對手。
所以一段時間以來,鄭芝龍居然頂住了西班牙和荷蘭戰船的聯合猛攻,但是損失也是非常巨大的。
更為凶險的則是從浙江沿海以及從鬆江登陸的倭寇軍隊,這支軍隊的目標並非與西班牙和荷蘭彙合,而是直接向內陸攻擊,目標直指大明王朝的陪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