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入城後,將所有百姓趕出家門,押解著朝著應天府方向而去。
次日,倭寇繼續在沿海地區增兵,至六月初八,登陸倭寇已達 15 萬左右,仍然在不斷增兵。而此時,由於鄭家艦隊被荷蘭海軍和西班牙海軍所牽製,修羅營的海軍主力遠在朝鮮仁川,就算得到消息也很難馬上到達戰場。所以就給了倭寇不斷增兵的時間。
這個時候的日本,正處在一個內部穩定的時期,但是日本人的上岸情結是刻在他們基因裏的東西。
於是,在西班牙人安東尼奧找到德川家光的時候,他決定為了大和民族的未來,抓住這個機會和歐洲列強聯合起來賭上一把。
在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也就是現在的東京,開創了德川幕府,是日本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武家統治的幕府。
不得不說的是,飽受戰亂摧殘的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取得了長足發展。
為日本的近代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內部條件。
但是同時,為確立、維持德川幕府的權力,德川家康做了五項處置。
1、大名改易政策
德川家康在大阪之戰之後,結束了豐臣的勢力,並且取得了統治日本的實際政權。
為了鞏固政權,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並頒布了《武家諸法度》、《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等。
首先,在關原之戰取得勝利以後,德川家康對西軍大名進行了改易減封,而不是趕盡殺絕。
這種做法是十分明智的,因為通過對戰敗軍大名的改易與減封,既可以削弱敵對勢力,從而降低那些戰敗的大名做出絕地反擊、或者想要與德川幕府同歸於盡的可能,還可以讓沒收回來的領地和糧食來充實德川幕府的財政,為德川幕府接下來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然後,當德川家康對90多個敵對大名的領地進行沒收和減封後,得到了620萬石的總收入量。
2、建立幕藩製
雖然德川幕府在對戰敗的大名進行了改易與減封後得到了全國大部分糧食和經濟基礎,但是大名作為占據一國或數國的封建武裝領主,他們所擁有的不僅是糧食等經濟資源,還有權力。
為了穩固政權,德川家康建立了幕藩製,就是由幕府和藩國共同統治的封建製度。
在幕藩體製下,德川家康作為大將軍,是最高統治者,然後由其創立的德川幕府則是國家的最高的政權機關。
然後把大名的領地變成藩國,再由德川幕府統治著這些藩國。
讓大名保留對自己領地的統治權,比如行政、司法、軍事以及稅收等方麵的權力。
這樣,既保留了大名在當地的統治地位,保證了底層人們的日常生活基本不受政權交替的影響,還可以從中收取貢納,來充實德川幕府的經濟實力。
但是,這樣的做法,雖然能避開不少不必要的戰爭,但是同時也增加了大名反抗幕府將軍的危險。
畢竟對大名的改易和減封,隻能暫時削弱他們的實力,並不能保證大名們不會反抗。
於是,德川家康想出了讓藩主都必須定期到江戶參謁將軍的“參覲交代製”,以此來讓統治著藩國的大名認清自己的位置,更加突出和鞏固了德川幕府的中央集權地位。
3、改造武士階級
德川家康不僅對大名的貴族階級進行了處置,還要對武士這一階級進行改造。
畢竟武士階級是從鐮倉幕府時期就已經開始建立,並且武士階級一直活躍在日本的政治舞台之上。
更有不少新生大名都是由武士階級提升過來的。
而且,就連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德川幕府,也是經由武士階級所建立起來的。
德川家康十分清楚武士階級在政權當中的地位,他們就像一把鋒利的雙刃,既可以幫助己方上陣殺敵,也可以讓己方轉瞬間失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