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縱橫四海(大結局)(2 / 2)

風帆戰艦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且被標準分化為6個等級,以便分類和使用。

一二三級艦屬於戰列艦級別。

一級艦,也是個頭最大的,噸位2500至3500噸,配備海員800名以上。其主要特征是有三層甲板,裝備100門至122門火炮。

強大的火力,龐大的體積,和多達800多名海員,其造成的成本攀升也是讓各國難以接受的,所以這種一級戰列艦,通常隻是象征性的裝備幾艘,以展示肌肉或用作旗艦。

此次英格蘭方麵一次性派出了全部的三艘一級艦,足以看出對此戰取勝的決心。

而作為傳統海軍強國的西班牙、荷蘭、法國、葡萄牙等國也不甘示弱,紛紛派出了海軍主力奔赴馬六甲。

就這樣,一場橫跨歐亞大陸,包含了當時世界上所有強國的海上對決在馬六甲拉開了序幕。

歐洲多國聯軍的戰船數量達到了恐怖的五千多艘,相當於明英聯軍的兩倍。而且戰船質量和噸位也絲毫不遜色,大型戰艦紛紛如出籠猛獸般的出現在了明英聯軍的眼前。

除了巨無霸一般的一級艦以外,二級艦也是三層甲板,噸位2000噸,配備海員750名。火炮數量上少了10門,有90門。

特立獨行的法國人在當時認為,在總體數量上處於劣勢的海軍,單艦的戰鬥力和生存力一定要高,這也就導致法國海軍成為全世界唯一將二級艦當作主力艦支的軍隊了。

三級艦隻有兩層甲板,噸位1300至1800噸,配備海員500至700名。搭載64至80門炮,因此其火力和靈活性更加平衡。除法國外的各國海軍,都不約而同的將其作為主力艦使用。

四級艦有兩層甲板,噸位1000噸,有50門炮,配備海員350人。它的地位其實一直都很尷尬,不夠大也不夠靈活,戰列艦算不上,巡洋艦還比它快。

五六級艦也被稱為巡洋艦,噸位不足800噸,擁有24到40門炮,全部布置在一層甲板上,航速快,機動靈活,更像是一二三級艦的護衛船隻,負責偵查、襲擾、守衛商船,是艦隊中的“苦力”,髒活累活都得它們來幹。

除此之外,還有數量眾多的桅帆小炮艦,裝備16到24門炮,在戰場上如同一群跳蚤般給對手製造麻煩。

戰鬥在崇禎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的拂曉打響,聯軍艦隊以西班牙一級艦為箭頭直衝明英聯軍陣型。

英國海軍則是以 T 字橫頭應對,一時間整個海麵上煙霧繚繞,衝天水柱此起彼伏。雙方的戰艦在各種炮彈的攻擊下,木屑橫飛。

炮手們機械的重複著裝填、點火、清膛、再裝填的動作。

英國海軍和大明海軍的水兵,都是訓練有素,很好的彌補了戰艦數量上的不足。戰鬥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海麵上到處都是雙方受到重創的戰艦,和落水的士兵。但是沒有人會多看他們一眼,不斷的點火開炮是在這場海戰中活下去的唯一途徑。

戰鬥整整進行了一天,夜裏子時,海麵上突然下起了大霧。明軍主將鄭森抓住時間,集結了明軍所有的秦級蒸汽風帆戰列艦和漢級蒸汽風帆戰列艦,在蒸汽機的輔助下,趁著大霧快速繞到聯軍陣營的後方,突然發動攻擊。

突如其來的打擊,令歐洲多國聯軍陣腳大亂。大霧的遮掩使得多國聯軍不知道具體的戰場態勢,以為是明英聯軍方麵又來了強援。

再加上明軍的新型火炮在遠距離攻擊帶來的心理震懾,戰至第二天上午大霧散去,多國聯軍損失慘重。有一千七百多艘戰艦被擊沉,兩千艘被重創,其餘全部撤出了戰場。留下了不能動的戰艦和大批落水的官兵,向著歐洲本土方向逃竄而去。

明英聯軍方麵,英格蘭有一艘一級艦被擊沉,其餘兩艘一級艦一艘重創,另一艘桅杆被打折了一根。其餘戰艦共損失五百餘艘,水兵傷亡三萬餘人。

明軍有二百餘艘戰艦被擊沉,三百多艘失去作戰能力。除秦級和漢級風帆戰列艦以外,其餘戰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損毀。水兵傷亡一萬八千餘人。

此戰過後,明英聯軍完全控製了黃金水道。大明對外貿易變得越來越順暢,英格蘭在歐洲也隱隱呈現出霸主的姿態。

一年後,也就是崇禎三十二年秋。

大明海軍和英格蘭海軍聯合進軍美洲大陸,根據雙方約定,大明開發北美洲大陸,英格蘭則負責開發南美洲大陸。

四年後的崇禎三十六年,崇禎皇帝駕薨,太子朱慈烺即位,年號景泰。

景泰七年,1680 年, 修羅王世子燕烈在美洲大破西班牙陸軍,同年遵景泰帝皇命在北美洲大陸正式建國,定國號為“夏”,奉大明為正朔,一年後燕震赴美洲任第一代夏王,史稱夏太祖。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