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蟄伏了二十多年後,我從野泥村走到了修山鎮上。
那時的父親母親俱在,但作為兒女的我們卻不知道珍惜,以為父母是永遠的陪伴。總是以為自己讀了幾句書,便會比父母高明。一代又一代,我們總是犯著同樣的錯誤。等到有一天,老人離去,留下無盡的懊悔。父母在生時,總是試著告訴孩子這些簡單淺顯的道理,但孩子們卻不肯接受。
這正如現在的父母,總是想包辦孩子的一切,替他們成長,可是到最後才發現,該麵對的風雨總是要自己麵對的,父母再優秀也替代不了。這是這個時代很多悲劇的由來。古人很有智慧,總結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句子。很多人並沒有理解其中的深意,隻有在父母過世後才會去歎息。
我也隻是個常人。所以對當年父母的話也不甚理解。其實,那個時候的父母沒有現在父母對孩子婚事的焦慮,但那時的父母對孩子的婚姻充滿了一種責任感。總覺得,孩子成家立業是父母的責任。把兒子交給媳婦,把女兒交給女婿,是父母的責任。
我的父親就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人。因此,等我們一個一個長大後,就為我們的婚事操起心來。
我們家境不好,但家風很好。父母親的品行在村裏村外一直有口皆碑,而那個時候,人們選擇對象,更注重的是家風和品行,所以,無論是男女,上門說媒的倒也不少,這令父母親臉上很有榮光。但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在婚姻這事兒都不消停,都有自己的想法。這令父母很煩惱,當時我是不懂父母心情的。父親見和我同齡的孩子都打醬油了,而我還在寫著那些莫名其妙的別人看不懂的故事。到了現在才知道,其實天下的父母到了孩子一定的年紀,都會盼著兒女成家立業,做父母的心裏才能獲得安慰感,才能放下心來。但歲月過去了幾十年,我成了父親,那個憂傷的中年人。到了這個時候,我才明白父親當年的憂傷。也明白了父親“藥水子會過灘”這句話的含義。
我不明白父親有沒有聽說過愛情這個詞,但他和母親應該是有愛情的。那個時候,我們總以為按照父母的想法結婚成家,和媒人介紹的人生活一輩子,不符合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我們總是相信電影電視和文學作品裏描述的關於愛情的故事,體驗那種充滿戲劇性的愛情。
作為一個多情的少年,又讀了些文學作品,我是一個有些脆弱而敏感的年輕人,在內心裏充滿了對異性的好奇。其實那也算不得愛情。甚至,連暗戀都算不上。不是說,暗戀是一個人的兵荒馬亂嘛。如果勉強算,暗戀也算是有過幾場。但每一場都是純淨而歡喜的。
那個時候,親戚之間是互相幫忙的。每到插田打穀,總是帶領幾個妹妹到舅舅家、姐姐家、親戚家去幫忙,雖然一個雙搶下來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但內心是歡悅的,一種幫到了別人的歡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