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詩人都是不得誌的(1 / 2)

離職的那段時間,江啟覺得自己越來越像一個詩人。

因為在高壓年代下,他很迷茫。

一根雪糕成本一塊,賣出是三塊錢,老板賣出了十根,也就是三十塊錢。

總共賺了二十塊錢,其中十塊錢以工資等各種形式回到普通人手裏。

剩下這二十塊就到了老板手裏。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老板就會想,我能不能壓低人工和生產成本?

而從中擠出來的錢,都是老板的,甚至還可以漲一下雪糕的價格。

有了想法就會行動,老板計算出當前的地方一個普通人剛好活下去需要多少資源。

然後老板們就會統一陣線,打出一套組合拳,這樣他們手裏的錢就會越來越多,而打工人手裏的錢就越來越少。

比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過是那些老板的營銷手段罷了。

普通人的一生:

六歲之前是學前教育。

六歲之後是一年級。

十二歲小學升初中。

十五歲進行中考。

十八歲進行高考,也就是人生的分界點。

二十二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

二十五歲奮鬥三年,月薪五千,掏空錢包首付,還貸三十年。

二十七歲借錢湊彩禮,終於結得良緣。

二十八歲得子,一塊錢掰成兩半花,攢錢準備學前早教。

三十四歲孩子入學,九年義務,一年學雜五千補習一萬,雪上加霜。

四十三歲孩子中考升高中,學雜費升級,一年一萬,補習一年也是一萬。

四十六歲孩子成年,懂事的孩子勤工儉學,不問家裏要一分,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

五十歲孩子畢業,開始工作,自身高齡下崗,身竭力衰,零工碎掙,聊以厘毫。

五十三歲幾年攢出一點,與孩子付了首付,老年小區不光彩,迎娶兒媳要新房。

五十五歲終於熬完三十年,又貸一筆湊彩禮。

五十六歲親孫落地蹣跚步,半個甲子一輪回。

六十五歲一生勞苦終需報,碎銀難補碎玉身。

七十五歲獨步塵寰終離世,回首往事幸無疾。忙碌一世所為何?一抔清酒敬曾經。

江啟當時就在想:那麼我這一輩子活著,是為了什麼?

難道驕傲的跟後代說:我還清了房貸!

至於解決高壓年代的辦法,得看史書,可惜書就是用來讀的,用來辦事百無一用!

有些事,不上秤都沒四兩重,上了秤,一千斤都扛不住!

江啟認清了自己的平凡,隨便找了個朝九晚六的工作,開始沉迷於虛擬的世界裏,從這裏麵獲得虛假的奉承和短暫的快樂。

有人還恨鐵不成鋼!

說是有條光明大道不走,非要走邪門歪道,自甘墮落,好吃懶做,不願意吃苦,問江啟為什麼?

這把江啟給幹沉默了,簡直就是驗鈔機罷工——沒有幣數!

但凡有點幣數,也不至於完全沒有幣數。

比如那些人命好,生在一個好的年代,完成了初始資源的累積,結果就是HR離職——不幹人事!

出門看到一隻小狗摔斷了腿,疼得嗚咽哀嚎。出於善心,打電話請了獸醫過來。

獸醫進行一番的檢查後,把小狗的嘴縫了起來。哀嚎聲聽不見了,它大抵是被醫好了。

連《日內瓦公約》都自歎不如。

因為代溝問題,江啟很難和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你說駱駝祥子,父母說前門樓子,你說前門樓子,父母說跨骨肘子。

每次都是鬧的不歡而散,江啟還發現父母那一輩的人其實是很沒有邏輯的。

就比如江啟問父母,為什麼這個年紀我該這樣做事?

他們也回答不出來為什麼,因為他們周圍的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或者他們是這樣過來的,也許是年輕的時候聽自己的父母叫他們這樣做事,還是朋友叫他們這樣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