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勘察礦坑(1 / 3)

“這是什麼路啊?也太難走了。”大家七嘴八舌地抱怨著。

今天石峰等人和所有想要投標雞血石礦開采權的人,正艱難地走在去勘查雞血石礦的路上。山路崎嶇不平,隻有采礦人用腳踩出來的小路,小路旁邊都是灌木,由於好久也沒有太多人走,有許多灌木野草都已經把小路給擋上了,自然難走。大家一邊走還得一邊用粗樹枝或者登山杖開路。

雞血石礦分“老坑”和“新坑”。“老坑”也叫“水坑”,“新坑”也叫“旱坑”。雞血石從明朝以來,就在康家嶺開采,至今已經開采了六百多年。剛開采時,人們自然選擇石質好,取水方便,容易開采的礦產開采。當時人們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用柴草將山石燒紅,然後澆上水,使岩石炸裂的方法開采。由於開采是需要大量的水來澆燒紅的石頭,一般在近水的地方開采,這就是“水坑”叫法的來源。到了近、現代取水方便,易開采的,石質好的礦都開采得差不多了,便采用了打眼爆破的方法來開采,產量迅速擴大,許多老坑產量減少,有的甚至被拋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開始在康家嶺西邊開采,就叫作“新坑”,因為不用水澆了,有沒有水源都可以,所以也叫“旱坑”。“新坑”產的雞血石質量不如“老坑”,產量也不盡如人意,所以為了發展經濟,這才開始把過去封存的老礦坑啟封,拍賣開采權。啟封的老坑到底有沒有雞血石?有多少?質量怎麼樣?還能開采多久?這些數據由發包方說沒有說服力,所以發包方才組織取得投標資格的企業親自去勘查。當然也把老坑的原始數據,比如何時開采,何時停產,曆年產量如何,質量如何等向投標者公布。投標者來勘查當然不能一個人來,每個投標者都隨身帶了多名專家、助理、保鏢等人,也就是說:投標者一個名字,隨行者就是一群人。這樣一來勘查者的隊伍也就十分龐大了,而且隊伍中的人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再加上山路也確實難走,行路就比較緩慢、拖遝。

這支隊伍中石峰的團隊最精幹,人數最少,隻有三人。平均年齡也最年輕,最年長的張鳴石雖然50掛零,但是他長年在野外奔忙,上山、爬坡健步如飛。所以這支龐大的隊伍行進了一段時間,石峰的團隊就遙遙領先了。招投標辦公室王主任也沒辦法,隻好按行進前後,組織成幾個梯隊,分別派了向導、工作人員帶隊分頭行動了。

剛開始人們采礦是像切麵包片一樣,一片一片地剝開岩石,隨著山體被削小,削不了片了就挖坑,挖坑也采完了就挖洞。但是習慣也叫“坑”。

第一梯隊來到了第一個雞血石礦,也就是第一個坑口。工作人員準備領人下去考察,這個帶隊的王主任累得就像攤泥一樣躺在地上喘氣。大家來到要勘查的坑口,隻見坑口封洞的水泥已經炸開,門口已經清除幹淨,工作人員給每個下洞的人發了一頂帶頭燈的安全帽就領著大家下洞了。

雞血石礦坑和煤礦不一樣,煤礦有露天開采的礦叫露天礦,但很少,一般是挖洞開采。洞像“井”一樣,斜的叫“斜井”,直上直下的叫“豎井”。雞血石礦因為離地麵淺,所以隻有“斜井”。走進了坑道,隻見裏麵廢石、爛筐、破木頭、廢棄的工具,一片狼藉。有的“斜井”的井架子都搖搖欲墜,大家看了都心驚肉跳。再往裏深入,專家們就開始拿出小錘、小鏟,又刨又看,還用強光手電照來照去。有的還收集一些石頭做標本,一邊還寫寫畫畫,忙得不亦樂乎。張鳴石有樣學樣也要做一些勘查工作,石峰擺擺手說:

“不必,咱們抓緊時間往裏走。”

隻見石峰走走停停。停下來後就四處張望。注意,他張望的“四處”,不是“前後左右”,而是“上下左右”四處張望。張鳴石、李雲鵬莫名其妙地跟著,其實別人研究的是可以看見的石頭,而石峰“張望”的是上下左右四處石洞裏的石頭。其實就石峰一個人就可以勘查,那張、李兩個人都是“擺設”、“龍套”。黑暗的坑道更便於石峰施展異能絕技。他看是隨意地查看著,洞內上下左右的石壁根本不用敲敲打打,更不用取樣研究,他一目了然。可是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除了零零碎碎的地開石、高嶺石和厚厚的山石層,根本沒有什麼雞血石,看來這個一號坑沒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