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道高一尺路艱難(1 / 2)

第五十六章 道高一尺路艱難

這天,鄔明昌見專心閉門造車的閻爾梅,他終於出來透氣兒了,便上前熱情地邀請道:“古古,待會兒吃過早點,我領你到山上轉一轉,領略一下我們峒山風光。”

“一切聽從峒庵安排。”

閻爾梅心想:陪他轉轉何嚐不可,待他心情高興之時,再向他索要金印。

出家人的早餐簡樸,兩個饅頭夾著鹹菜兒就打發了。

他們沿蜿蜒的山道散步,各懷心思,兩旁的山竹蔥鬱,曲徑通幽,美麗風景處處可見,但沒有留住他們前進的腳步。

不知不覺中,兩人來到寺院對麵的芭蕉嶺。

鄔明昌喜歡這裏的一片片芭蕉樹,它們心在其中而不展。因其不展,枝枝葉葉才藏得住和鄔明昌一樣,那一顆善良美麗之心。

古往今來的詩詞中,芭蕉似乎總喜歡同雨兒相伴出現,形影不離。

“早也瀟瀟,晚也瀟瀟,心欲碎。”

不知是芭蕉心碎,還是閻爾梅心碎。

閻爾梅心情一直壓抑著,一路無話。他撇開芭蕉徒步登上嶺頂的望江亭,鄔明昌也緊跟了上來。

二人極目遠眺,隻見雲際征帆隱隱,江心渚清沙白,樊川流金溢彩,棹舟菱歌呼應,眼前美不勝收。閻爾梅借景抒情道:

菱芡秋香綠草灣,漁村小棹采中間。

邀僧閑眺芭蕉嶺,山外長江江外山。

鄔明昌領會了閻爾梅的詩意,也知道他報國心切,可世道變了呀,何必又起波瀾,他不得不吟詩勸道:

山外長江江外山,藻隨流水任飄然。

叢林修戒更幽夢,一覺醒來巾淚沾。

閻爾梅聞詩,方知義弟愛國之心未滅,心思欲擒故縱,先開導開導再說,一但腦子開竅,他會主動將金印拿出來的。如是吟道:

水聲無際又山聲,枯柳寒蛩瑟瑟鳴。

船小蘆深山不見,櫓歌搖出月初橫。

鄔明昌其實是規勸他一心佛門,見其誤解了他的詩意,無可奈何地吟道:

水聲無際哪山聲?蘆絮飛花葬雨汀。

默語敲魚羞色月,頻頻暮鼓應山鼟。

這首詩似一瓢冷水,頃刻間往閻爾梅頭上一淋,頓然使他的身體涼了半截。

但他還是不死心,假裝沒有聽懂鄔明昌的詩句,故意做了一個怪相,扯開話題說:“走,我們到別處轉一轉,也許又有新的詩興湧來。”

盛夏,樊湖地區的氣溫就像火爐炙烤著,空氣是那麼沉悶、燥熱難當。

他們倆人從荊棘中漫慢穿越,突然,天空說變就變,頓時山林小道間的蚯蚓、螞蟻紛紛成片成片的從地下鑽出。

當地有句民謠:“蚓出穴,蟻出洞,必有雷雨風暴動。”,眼看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鄔明昌到底是出家人,腳下不能殺生,每行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好一會兒功夫,他們來到半山腰的獅子堖。

乍一看,原來是一堆山石疊嶂。再仔細一瞧,每塊石頭像奔嘯而來的獅子,眾多小獅中間,有一個獅王,那“三橫一豎”的王字還清晰可見,獅王口中還含有幾根藤條,煞是威風。

“相傳,這獅王是嶽飛的大將、抗金名將陳三祖。這些小獅是追隨陳三祖的戍邊戰士。”鄔明昌介紹說。

提到嶽飛,閻爾梅想起了這位“精忠報國”誌士的《滿江紅•寫懷》,為了激發鄔明昌的愛國熱情,他情不自禁、抑揚頓挫地吟詠: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為兄愛國之心天地可鑒,可惜已經改朝換代了,雖嶽飛再世,恐怕也是無力回天了。”鄔明昌說:“閻兄若再招舊部,反清複明,隻會使天下大亂,生靈塗炭。”

鄔明昌在極力勸說閻爾梅不要固執己見。

“隻要義弟能將金印給我,我就能東山再起,恢複我大明江山。”閻爾梅堅持己見,毫不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