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難道朕做錯了?就不該統一六國麼,長城不該修?放任匈奴直接攻進中原,讓他們掠奪大秦物資,殺我大秦百姓?屆時又是集結大軍攻打,死更多的人?
他們沒有見過匈奴之人是如何搶奪,殺人。他們殘暴,如野獸,竟也食人。朕曾見過他們如此行徑,故下令修築長城!
若不統一,這七國依舊互相戰亂!沒有人在意百姓死活,朕做質子之時尚且受苦受辱,何況天下百姓!
修陵墓?阿房宮,這朕自認為是朕之過!既如此,月餘前便遣散修陵墓阿房宮之人!
國小好?哼,短識之人。李兆,你們來時國家未有戰亂了吧?若是生在戰時,去看看那小國,如何能強?國小人口如何增長。
國小則弱!先王曾言:大爭之世,列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亡。(《大秦帝國》富大龍版秦惠文王嬴駟)”
秦始皇雖然不在乎後世的評價,但了解居然有這種目光短淺之人,還是嗔怒!
“李兆,繼續說,朕未來做了什麼事,竟讓後世人死咬不放!”
李斯他們皆不敢再說話,隻得老老實實的聽著!
李兆再喝一杯酒壯膽,身子已經開始顫抖:“陛下,這能不說了嗎?我怕!”
秦始皇見李兆這樣,歎口氣道:“國師,你盡管道來,你都說是大部分人認可朕,這小部分的人,朕豈會在意?”
李兆也隻好說了他了解到的:“陛下,你將來會做的焚書坑儒之事,因為有方士罵您,您龍顏大怒,將主犯和從犯全部抓來一塊活埋了。
而方士中混進部分儒生,那時候的儒生想辦法要博得陛下的信任,好諫言推廣分封!畢竟那時候的陛下沉迷長生,十分信任方士,儒生便通過混入方士中好博得陛下信任。
而也正因為坑儒事件,導致陛下與太子扶蘇天人兩隔。那時候的扶蘇,十分讚成分封!
也是那時候陛下將他調往長城監軍,本意是為了讓蒙恬教導他。這才導致後來,陛下暴斃,秦二世胡亥篡位之後,扶蘇自殺!
另外焚書之事,一來陛下為了統一思想而燒了除秦以外的書,但陛下仍保留了部分書,像醫書、農書之類的,陛下都留有原本。
其實真正焚書的是二世之後的楚漢之爭,項羽攻進鹹陽之後一把火全部燒了!
而那些人則就因為這樣全部算在陛下頭上,讓陛下白白背了兩千多年的黑鍋!
當然啦,陛下。其實他們說出這樣的話來,我個人認為,那些人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視角來看待陛下。
再或者就是一些不思進取,沒有上進之人的眼光而已。
而真正有上進心的人以及成大事者,都是會了解史上有為的帝王,且是站在上位者的角度,相當於是將自己放在與有為的帝王同等位置上,來看待彼此!
畢竟在陛下之後,有人曾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魏征)’
總之,陛下所做的,修長城乃是寧願背萬世的罵名也要保證大秦百姓之安危!當屬有益。陛下乃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且陛下的眼界之高,實在是令人敬佩,就好像是看到了幾千年甚至數千年的格局一樣,統一。
再者,他們也認為陛下做那些事,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統治,不在乎百姓的死活,不在乎百姓的生活。
其實是不對的,陛下的出巡,一是彰顯自己的地位,二是了解百姓生活,三是鞏固大秦的政權和思想統一!
此外,有人說陛下修的陵墓之後將那些修建陵墓之人都處死了,其實都是秦二世胡亥所做。因此也算在陛下頭上!
總之就是,曆史都是勝利者所寫,想怎麼給前人抹黑,就怎麼抹黑......”
秦始皇聽完,滿臉陰沉!
隨後猛的一拍桌子:“哼!朕所做的竟被後人傳的如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