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土地(1 / 2)

那老卒整理了一下語言,回道:“軍屯變為私田,也和那請佃屯田有關,吳兄弟聽我仔細與你解釋。”

“咱們山西山多,田地分散零碎,比如保德千戶所,他們的軍堡屯村大多在保德,但軍屯卻大多在忻州附近,兩邊相距五百多裏,千戶所的兵卒要守禦地方,如何跑五百多裏去忻州耕種?隻能將軍屯田租給當地的民戶,民戶耕種後繳納屯糧入屯倉,這便是所謂的民佃屯田。”

吳成聽明白了,實際上就是大明的軍隊作為地主,山西的民戶作為佃戶,點了點頭,示意老卒繼續說。

老卒喘了一口氣,喝了口茶,繼續解釋道:“朝廷給的軍屯,一般是什麼‘沒官田’、‘絕戶田’、‘閑田’、‘荒地’啥的,這些田地來源龐雜、散在各處,屯軍也得應付戰事和平日操練,不可能散得到處都是,隻能租給民戶耕種。”

“吳兄弟,你也知道衛軍的情況,屯兵和餘丁平日裏要操練、守城,屯田的一半乃至七成要上繳朝廷以供歲收和你們這些旗軍的軍糧所用,到了正德年間,朝廷整頓衛所將官和官紳豪族侵占屯田失敗,開始實行營兵製,營兵大多招募而來,軍餉乃是衛軍的兩三倍,將帥要養營兵,就隻能加倍侵占軍屯、吃空餉、喝兵血,要供一營兵,就得四五名軍戶日夜耕種、不得飽食,故而軍戶生活日益困苦、逃亡之人也就愈加眾多。”

“屯兵逃亡,但屯糧還是照收,多出來的份額便隻能壓在租種屯田的民戶身上,民戶生活也艱辛,如何能受得住?於是也紛紛逃亡,不少民戶甘於佃耕人田,不願承種官田,軍屯便大量拋荒。”

老卒歎了一聲,繼續說道:“那些豪右之家、有力地主見到這般情況,便主動請佃屯田,招攬百姓耕種軍屯,衛軍也省了麻煩,便隨這些地主豪紳承佃,隻要他們按時繳納屯糧便是。”

“吳兄弟,你們也知道,朝廷的正稅才不過收三成而已,真正大頭的稅賦是官府的那些苛捐雜稅,可是官府管不到衛軍的頭上,軍屯屯糧都有定製,雖然也不輕,但相比官府的苛捐雜稅那是少了不少,這些承佃的地主再想法子和軍官勾結勾結,搞些什麼弄虛作假、逃納屯糧的把戲,賺的可比民田多多了。”

老卒在桌上的檔案裏翻找一陣,翻出一本黃冊,打開看了看,指著一頁遞給吳成:“萬曆年的首輔大臣張閣老搞過幾次清丈,吳兄弟你看,武鄉左近的民佃屯田有五百八十五頃四分,可收屯糧一千三百七十三石七鬥二升一合,養咱們這個百戶是綽綽有餘了,嘿,但咱老漢從萬曆三十一年開始當兵,當了一輩子兵就沒見過屯倉裏有過一千石糧食。”

“都被張家和上麵的將官侵吞了......”吳成緊皺著雙眉,一個旗軍每月薪餉也才一石左右,朝廷也不會全發實了,還會發麻布、木具等折色,甚至發和廢紙差不多的寶鈔,武鄉若是能有一千石的屯糧入賬,光靠自己一個百戶都能養活整個千戶所的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