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是第一次親眼見到在後世網絡上炒得熱火朝天的西班牙方陣,三百餘名葡萄牙以長矛和火銃結陣,形成一個移動的棱堡,長槍底端紮入地麵,槍口斜斜指向天空,前方的長槍手都半蹲著,為後方的火銃手提供輸出的環境。
“這與我大熙軍的大陣倒是大同小異!”吳成用望遠鏡掃視著,大熙軍的方陣源自《紀效新書》中記載的明軍方陣,嘉靖年東南倭亂之時,大明朝廷曾調山東長槍兵入東南剿倭,當時戚繼光和俞大猷對山東長槍兵的長槍方陣讚不絕口,隻可惜這些長槍方陣在草原上麵對蒙古馬隊的衝擊是利器,但在密布田地水網的東南卻施展不開,戚繼光也是吸取了這些山東兵的教訓而創建了鴛鴦陣。
但戚繼光北調之後,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麵對來去如風的蒙古馬隊,便將明軍傳統的長槍方陣翻了出來進行了改良,作為明軍步兵的基本戰術之一。
萬曆三年為剿滅海盜林鳳,西班牙馬尼拉殖民當局曾派遣一支軍官團隊來福建,參觀了福建當地駐軍的操演,操演之中就演練了戚繼光改良的長矛方陣,兩萬餘明軍的大陣給西班牙軍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評價明軍“超過了全世界采用的戰陣”,認為明軍“訓練有素恪盡職守,但士氣和鬥誌不行”。
大熙軍的大陣隻在細節上對戚繼光的改良軍陣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削減了一部分長矛手的比例、增加了火銃手的比例,在陣中混編火器兵,以火箭、虎蹲炮等輕型火器輔助。
除了大陣之外,大熙軍麵對敵方火炮時步兵推進使用的二十五至三十人一陣的小陣,和狹窄地域下以小旗為單位的新型鴛鴦陣,都是改良自戚繼光的軍陣。
如今親眼見了西班牙大陣,吳成隻看了一小會兒便確定後世的網友們吹得太過了,西班牙大陣和戚繼光的改良軍陣沒什麼本質的區別,無非是細節有些差別而已,或者說,在這個時代應對慣於衝鋒的敵人,長矛和火繩槍組成的軍陣本來也就隻有那麼幾種組合選擇而已。
“火器時代下的步兵軍陣,有些殊途同歸的意思!”吳成感概了一句,繼續觀察著葡萄牙駐軍的操演,軍官不停呼喊著各種口令,火銃手隨著軍官的口令整齊發射,軍陣變換也隨著軍官口令而行動。
“葡萄牙的火器兵,用的也大抵是三段擊的法子。”吳成心中默念著,三段擊簡而言之就是第一排射擊、二三排裝彈,其實是源自宋代三疊陣的弩陣戰法,是明軍火銃手的基本戰術之一,但明軍火銃手大多缺乏訓練,臨敵亂射亂放,到如今三段擊反倒是大熙和東虜的烏真超哈用得比較多。
大熙軍在三段擊的基礎上還衍伸出輪射的戰術,和後世滿清的九進十連還戰術類似,一列射完,或後退、或原地不動,後列再上前補位射擊,輪射不止、火力連綿不絕。
但這種戰術對士兵的紀律要求極高、對火銃手的安全輸出環境也要求極高,一列出錯,整個軍陣都會混亂起來,直到今天,哪怕是在大熙軍的老兵之中,還會出現輪射前進時後排戰士擊中前排後退的戰士的情況,輪射交替之時也是火銃陣列最脆弱的時候,若無堅定的步兵或者能快速補位的騎兵掩護,被人衝進陣裏隻有潰敗一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