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聲隆隆、喊殺聲震天動地,馬蹄敲擊地麵,如同奔雷一般震耳欲聾,空氣中充斥著刺鼻的硝煙味和令人作嘔的血腥味,搖曳的戰旗不時傾倒又豎起。
吳成用望遠鏡觀察著遠處的戰場,麵色有些不善,清軍的第二道防線明顯經過了大規模的改造,輪廓上大體和大熙軍攻破的第一道防線類似,依舊是兩層深壕矮牆、後方壘起斜坡炮台,但兩層壕牆的中間地帶,卻被挖掘出一條條溝壑縱橫的戰壕。
清軍步兵乃至馬隊便藏在這些戰壕之中,實心炮彈幾乎對他們產生不了什麼傷害,開花彈清軍則準備了避炮洞防護,清軍還在避炮洞中準備了幾層吊板,一旦大熙軍發射的毒煙彈射來,便把吊板放下、鏟來泥土填住縫隙,以此阻攔毒霧的擴散,清軍還在坑道中準備了不少水缸儲存著尿液和少量淨水,讓兵卒可以用它們打濕衣巾掩住口鼻、抵擋毒煙的侵襲。
這些都是大熙軍的遊擊隊在村莊坑道之中使用的技術,很明顯,清軍在清剿平定縣的各個地道時,並沒有白白挨打或隻顧燒殺,也學會了不少東西。
大熙軍的紅夷重炮發射的都是實心鐵彈,對這些縱橫的戰壕自然產生不了什麼傷害,隻能用來集火反炮,而清軍很明顯也充分吸收了之前的教訓,炮兵陣地同樣做了偽裝,布置了不少木頭做的假炮,用鞭炮和炸藥產生的火光偽裝成炮火來吸引大熙軍的觀察手和炮隊,真炮則藏在偽裝的炮位裏,等大熙軍的火炮開火裝填之時,再一齊開火轟擊。
在戰壕陣和第一道壕牆中間,有一小塊平坦的區域,所有障礙物都被鏟平,連地麵都專門平整過,一旦大熙軍的戰士炸毀矮牆衝入這塊區域,隱藏在戰壕中的清軍便會蜂擁而出,縱馬踐踏衝擊,大熙軍避炮的小陣攔不住蜂擁而來的馬隊,若結成大陣,便會被清軍隱藏的火炮盯上集火轟擊,軍陣被衝散,清軍的甲兵便趁機跟著戰馬攪入大熙軍之中,雙方混戰一場,大熙軍優勢的火器自然也失去了效果。
大熙軍連續幾次進攻都被擊退,傷亡也比上一次一邊倒的戰鬥要大得多,但好在清軍陣地並沒有改造完成,不少戰壕還沒來得及連在一起,也沒來得及設置避炮洞,炮位上的偽裝也很粗陋,這場戰鬥從晨間打到黃昏,終究還是大熙軍占據了優勢,開始逐步清理清軍的戰壕、向著第二道壕牆逼近。
戰壕作戰,清軍沒什麼經驗,大多是仗著個人武勇亂衝亂打,大熙軍卻是經驗豐富,狹長的戰壕反倒讓大熙軍能夠從容組陣,以小旗為單位組陣,大盾在前、長矛在後、火銃手和火器兵在中間、勾槍手押後,戰壕兩側上方還有刀盾手掩護,有組織碾壓無組織,清軍節節敗退,朝著第二道壕牆後退去,有些則躲進了避炮洞中,等大熙軍的戰士經過,再忽然殺出來。
對付這些避炮洞,大熙軍則采取了最簡單的方法,將震天雷和炸藥包堆積在避炮洞洞口處,直接將洞口炸塌,清軍顯然沒有挖掘相互連接的坑道的時間和意識,洞口被炸塌,等於是被活埋在了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