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塞外(1 / 2)

塞外作戰,最麻煩的不是對陣攻殺,而是在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上找到敵人,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隻要逮住蒙古人的軍隊就必然大勝,然而吃了虧的蒙古人往往會避戰而逃,明軍數次尋戰不成被迫撤軍,徒勞無功、勞民傷財卻一無所獲,最後一次明成祖更是在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

廣闊的草原、龐大的縱深,讓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天生就知道該如何遊擊作戰,他們以奶酪、肉幹充饑,往往一人雙馬或三馬,遠遠吊在出塞的大軍附近,他們可以一直後退,一直隱藏待機,直到將出塞的中原王朝大軍拖垮,才衝上來咬一口。

但他們也不是毫無弱點,遊牧民族從小長在馬背上,人人善騎,但一個部族之中不可能全是青壯兵卒,老弱婦孺終究走不得太快,而且部族之中還有不少賴以生存的牛羊,行動緩慢,這些老弱牛羊隻能藏身在某個水草豐美、水源充足的地帶,隻要抓住這些老弱牛羊,就能逼迫草原軍隊決戰,曆朝曆代的中原王朝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基本都是這個路數。

也有像林丹汗那樣不敢決戰、直接拋棄老弱部族逃跑的統治者,到最後便是眾叛親離、難逃一死。

漠北三部,就是幫助吳成找到鄂爾多斯部老弱牛羊藏身之處的鑰匙,他們從漠北一路逃災來到漠南,又配合大熙在河套地區作戰無數次,對河套的地理極為熟悉,有他們做向導,找到鄂爾多斯部的老弱牛羊並非難事。

吳成唯一擔心的,是鄂爾多斯部直接逃出河套竄到草原上其他地方潛伏、等待滿清的支援,以大熙和漠北三部的實力還不足以穩占整個河套,若是在河套與滿清和漠南蒙古拉鋸交戰,河套地區反倒成了大熙的突出部和出血口,那就得不償失了。

好在鄂爾多斯部似乎根本沒察覺到大熙大規模出塞的情況,至少漠北三部偵察來的情報是如此。

“套虜各旗的貴戚老弱,如今還在舊東勝衛城中......”穿著一身傳統蒙古毛皮鐵甲的車臣汗用蹩腳的漢語向拿著地圖的吳成解釋著,他們漠北三部要做大熙的子民,自然要融入大熙之中,三部之內都安排了漢官,教授漢話漢字、漢家禮儀、大熙律法,也作為大熙和三部溝通的橋梁。

“屬下的探騎掠過東勝衛城深入河套查探過了,套虜沒有逃遁的跡象......”劄薩克圖汗在一旁補充道,他的漢語說得不怎麼流利,偶爾還需要通譯幫忙翻譯一兩句:“自大熙兵馬出關之後,不斷有套虜探騎奔入東勝衛城中,套虜應當已經知曉大軍出關的消息,但至今沒有反應.......實在是難以理解。”

“慣性而已!”吳成淡淡的回了一句:“大明龜縮長城之中,大多都是被動防禦,恐怕有一百多年沒有主動攻擊過這些草原蠻部了吧?明軍出關最多也隻是燒荒而已,套虜或許以為我們和明軍是一個模樣,隻是來燒荒的,茫茫草原,自然沒有舊東勝衛城住得舒服。”

“這倒是個好消息......”梅之煥冷笑一聲,將強弓抽了出來:“省得咱們如無頭蒼蠅一般四處去找他們。”